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

(三)全球史观的渊源 虽然全球史观的提出是20世纪以后的事了,但是关于史学家运用联系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却是由来已久。“公元前484年—公元前


(三)全球史观的渊源

虽然全球史观的提出是20世纪以后的事了,但是关于史学家运用联系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却是由来已久。“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30年,生活在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九卷中,主要记载了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所取得的巨大胜利,但其涉及范围却不仅于此,包括了广大的地中海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多瑙河外,波斯地区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几乎就是大多数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范围。”[]在中国,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司马迁所记载的史事及其地理范围,被他称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也代表了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范围。

希罗多德被誉为历史之父,开西方史学之先河,而司马迁,几乎是中国最早最优秀的史学家,他们二人都在其历史著作中不仅仅记述本国本民族历史,而是记述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历史的全部,所以说,史学家们对整个世界历史的联系观念,在史学发展之源便始有之。

而对于全球史观确切的渊源,“类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史学家波里比奥斯在《通史》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当时人们眼中的世界看成一个整体,”[]通史共40卷,仅仅现存前五卷及一些残卷,大体记述了罗马的扩张历史。但除此之外,记载的范围涵盖了地中海周边的世界,第一卷第三节中说,第140届奥林匹克大会(公元前220—前216年)为全书叙述的起点,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行动是分散的,而在此以后,意大利阿拉非利加同希腊,亚细亚的局势联结了起来,由此历史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全球史观在史学著作中的体现

(一)全球史观在西方史学著作中的体现

西方学术界对于全球史观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类似于全球史观这种全新的视角来整合和重新编写世界历史的史学著作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德国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施宾格勒所著的《西方的没落》,书中具有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比喻和深遂而又深刻的哲学思想,借用生物生长过程的新颖观念来研究历史。将世界历史分为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通过研究譬如城市,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衰落与毁灭的过程,竭力摆脱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阐述了西方社会也要经历的兴衰阶段,进而揭示历史循环与发展的规律。

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所著的世界史经典名著《世界史纲》,同样力求克服欧洲中心论对其历史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从地球的形成写起叙述了从史前文明到1970年代人类现代文明的演进过程,书中着重思考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命运,认为只有世界各地区和民族联合起来成为世界性的联盟才能解决人类的苦难和冲突,并非以战争的形式而是要通过教育来延续世界文明,以宏伟的视野来研究整个世界历史演进,明显突破了地区和国家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整个历史来展示了人类世界史纲。

同为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著《历史研究》一书,更是世界历史学界跨时代的产物。作者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研究,分析和整合了世界历史上所出现过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探究其产生,发展以及衰亡的过程。在宏观的世界历史把握上持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认为世界上的诸多文明不存在优略之分,是在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以多样性的文明共同铸造了整合世界历史文明。

当然,对于全球史观的阐释,最优秀的莫过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和W.H.麦克尔尼所著的《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被视为“体现了‘全球历史观’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