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塔夫里阿诺斯与《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初版于1970年,之后通过不断的整理和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所译出的1999年第七版为最新版本。三十年来
(二)斯塔夫里阿诺斯与《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初版于1970年,之后通过不断的整理和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所译出的1999年第七版为最新版本。三十年来,全球通史不断被广大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斯氏以文明模式论建立全球史体系。”[]它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阐释历史,使读者在阅读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彻底打破了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界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以整个世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发生的内部联系。
《全球通史》在编写体例上已经彻底打破了国别史的方式,而是以时间为顺序来叙述世界历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史前人类,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和和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亚欧大陆世界,公元1500年以前孤立地区的世界。”[]在描绘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时都竭力寻找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并且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加以比较,以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世界是孤立的,各地区之间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是毕竟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并未真正的连成一个整体,但因为亚欧大陆在世界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用全球史观来研究1500年以前的历史,当然要以亚欧大陆为中心来探讨,人类的进化与文明发展的历史,几乎就是亚欧大陆各地区文明的总和,所以上册重点研究人类文化史文明史,描写了各种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动力,以及如何走向全球化的过程。
而在全球通史的下卷,分为西方扩张时期的各个地区文明发展状况,新兴西方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期的世界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的世界。用较大篇幅描绘了全球史基础上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业和科技下的世界,总结了近代文明体系下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与渗透的过程。作者在编写世界史的过程中,时刻铭记以全球统一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进程,诸如在编写两次世界大战时,总是加上全球性影响,所以,在编写1500年以后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斯塔夫里阿诺斯便不再以亚欧大陆为主线,而是放眼到整个全球化的视野中去了。
(三)麦克尔尼与《世界史》
全球史观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几乎离不开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尔尼所著的《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早在1963年,麦克尔尼便出版了被史学界成为全球史诞生标志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随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时,发觉西方的兴起中研究程度略深,会给学生和读者阅读带来难度,便对这本书精编和简化,于1967年出版了《世界史》作为世界历史课程的教材。之后,在英语世界几乎成为历史爱好者和学习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入门教程,被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选为必读著作。”[8]麦克尔尼曾经担任美国历史学会,美国世界史学会,在全球史研究领域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齐名,都是世界历史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同样在全球史观的学术领域造诣颇深,那么,在他的著作里又如何诠释了全球史观呢?
麦克尔尼所持的观点明显区别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认为世界各种文明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侵略与反侵略过程中推动了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世界史。世界史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公元前500年之前旧大陆各大文明在的出现的确立,从人类历史起源及文明不断扩散,形成了几大文明中心。在这一部分,作者强调了了中东地区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明确提出“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共同体诞生地,”[9]通过人口的流动以及农业技术传播,广大欧洲,印度,中国和广大非洲地区文明才得以发展。第二部分是公元前500至公元1500年,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这一部分讲了各大文明通过内部发展和变化,此消彼长,没有绝对优势的文明存在。世界四大文明之间势均力敌,达成平衡,但渐渐从独立走向一个整体,通过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各地区文明联结在了一起;第三部分讲西方的支配地位,从公元1500年地理大发现开始,各大洲人类历史文明真正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西方为主体新制度的兴起,不断冲击着其他地区古老王国的旧制度;第四部分是18世纪后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世界各地区文明经历了诸多资本主义,三次工业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得以重新整合,现当代世界不同文明随时随地的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已经真正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