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思索(2)

现在,学者们对俗语的认识不仅在理论研讨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性的专著,如:《汉语熟语学》(孙维张,1989)、《俗语


现在,学者们对俗语的认识不仅在理论研讨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性的专著,如:《汉语熟语学》(孙维张,1989)、《俗语研究与探索》(温端政,2005)、《俗语》(徐宗才,1999)等。而且在辞书编纂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编纂规模日渐扩大出现了很多有关汉语俗语的辞书,例如:《清代俗语图书》(胡毅华,2005)、《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侯精一,1995)等。

(二)汉语俗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意义

俗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通过对俗语的学习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俗语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利于激起学者的学习兴趣

中国汉语俗语仅用简短的几个字或一句话就能充分的表达出它的深意,因此,这有利于学习者轻松地学习和持久地掌握。比如:“栽了跟头,别怪石头”自己犯了错误别找借口埋怨其他人、“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比喻不读这一行的书,就不懂这一行的学问等,在交际中如果学习者能够正确使用俗语进行交流,有利于促进双方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反过来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学习俗语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

2.俗语教学利于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汉语俗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俗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含义,学会一个俗语必然也会掌握其所蕴含的文化深意。例如:“人怕出名猪怕壮”主要指人出了名会招来各种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会被屠宰。这都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怪有些学生在学了一些俗语之后,会对丰富的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购买书籍学习俗语,来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3.俗语教学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学习修辞方法

运用修辞离不开特定的内容和语境,这样在交际中才能产生鲜明的修辞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4]因此这就要求留学生在学习俗语时不仅要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要对中国的民俗风格和文化知识有所了解。汉语俗语常用到的修辞有谐音、比喻、比拟、双关、夸张、借代等。比如: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饱汉不知饿汉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吃进去个扁担,吐出来一个箩筐”等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对偶结构的特点。

4.俗语教学有利于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

在跨文化交际中,俗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传播,目前各个高校也明确地表明在培养目标上要语言与文化并进的指导思想,这样有利于来劲彼此间距离。如,上海交大的基本课程要求中写的:“1.掌握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3.具有运用汉语从事汉语教学以及进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实际能力。”[5]因此,在交际中学习者结合文化习惯并能用上俗语,中国人一定会对其肃然起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俗语的教学内容

(一)俗语的含义

俗语也叫俗话,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定型的语句。[6]

俗语由于它的风格极为俚俗,它的说法通常极为形象夸张,语言生动诙谐言简意赅,因此常为人们所喜闻乐用。如:“驴唇不对马嘴”形容话语说得极其矛盾混乱; “挂羊头,卖狗肉”形象地讽刺以假乱真的欺骗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