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唐宋档案官吏的职业素养变得更专业化,国家对档案官吏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代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重要秘书官员,以起草皇帝的诏
其次,唐宋档案官吏的职业素养变得更专业化,国家对档案官吏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代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重要秘书官员,以起草皇帝的诏敕为其主要工作外,文书、档案工作也是其主要职责。因此,对其任职要求也就较高,一方面是要具备较高文学才能,另一方面在其品行典重、才思敏捷、熟悉典制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唐代关于史官的选拔不仅注重其是否是科举出身或者官宦世家出身,还特别强调其才华。令狐德棻“出身名门望族”,“才华横溢”,于贞观六年累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贞观十年(636)完成《周书》的编撰。许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贞观八年(634),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从以上记载可知唐朝令狐德棻出身世家大族并且才华洋溢,担任礼部侍郎并且兼修国史。许敬宗通过科举考试担任著作郎并且兼修国史。虽然此二人出身不同,选拔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特点就是需要通晓古今,知识丰富。到了宋代,档案官员的选拔有多种形式,第一点是承袭,如宋代规定“令诸司府寺卒吏年老者,听子弟代”。[5]第二点是保引。第三点是自著,就是指如果要想被录用需要考《诗》、《书》、《孟子》等。有记载“读三百字不差十字为合格”[6]指的就是宋代对档案官员考核。第四点是考选。以上的选拔都注重对档案官吏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虽有承袭制度,但它指的是如档案官吏人员去世之后,由其弟子继承,并不是由其亲属继承,强调的是学术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传承性。同时这一时期的选拔方式,更加侧重对知识的考核,如考选和自著。这些都体现了宋代国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宋朝时期国家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综上,唐宋时期档案官吏不仅职责划分比较细致,且也需要其知识渊博、学识深厚,拥有非常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可见,档案工作者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高低和职能的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服务的质量。
二、唐宋时期档案机构的设置更加专门化
唐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来保证档案机构的完整性,这使得唐宋时期档案机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专门性档案库的出现如唐代甲库和宋代架阁库的出现和发展。
从档案机构的设置来看,唐宋时期档案机构的设置变得更为专门化。唐朝一个重要的档案机构就是史馆。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史馆始移禁中,“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史馆已经作为单独的机构而存在,就产生了两个档案机构,一个是秘书內省负责修前代史,据记载:“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3]由记载可知,这一时期的秘书省只负责唐朝以前的五个朝代的档案。另一个史馆是专门负责对唐代史,据记载:“贞观三年闻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1]从记载中可知,贞观三年史馆从秘书省分离出来并且负责国史。宋代出现了新的档案机构架阁库。宋朝初期建立架阁库的是三司,经过元丰改制后,三司被取消,三省六部被恢复,架阁库被普遍设立。这一时期中央的档案机构有中央架阁库,据记载:“三省制敕库房主要负责编录制敕文书和提供政务利用的典章条例,在制敕库房中设置架阁库,负责收贮皇帝诏令、制书和条例格式,保存机关的一般文书档案。”[7]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三省制敕库房主要负责编录文书,而制敕库房的架阁库负责收集皇帝的诏令和文书。在中央架阁库中还设有金耀门文书库,规定六部成案,留本部二年,然后要藏于架阁库,八年以后再向金耀门库移交。金耀门书库是最高级别的中央档案机构,除了中央架阁库外,这一时期有地方架阁库,普遍设立在州县,并且由州县长官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