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感动激励着一代人,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的责任和意义,无论是索科洛夫的英勇无畏,不屈不挠,还是福贵的善良人让,平静超然。
摘 要:肖洛霍余华的《活着》曾被称为中国的《一个人的遭遇》,两篇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叙述主人公历经苦难的一生,和主人公在遭遇苦难人生时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环境。通过对两个主人公不同人生态度的对比分析,对当今青年如何面对苦难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存方式;活着;一个人的遭遇;人生态度
The Bearable Burden in Life—Comparison Between M.A.Шолохов’s Novel Human’s Fate and Yu Hua’s Novel Alive
Abstract: M.A. Шолохов’s Novel Human’s Fate Yu Hua’s Novel Alive is real vivid of description has life in the of setbacks and suffering, and two a hero on suffering performance out of different of life attitude and survival way, while reflected out has two a national different of culture sample State and life philosophy, on now youth reality of life has is good of guide meaning.
Key Words: Ways of life;Novel Human’s Fate;Attitude to life
目录
摘 要1
Abstract 1
前 言1
一、主人公的人生态度 2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 2
(二)不同的心理态度 3
二、民族性格对比4
(一)民族性格的形成 4
(二)民族性格的体现 5
三、对人生的指导6
结语7
参考文献 7致谢8
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与余华《活着》的比较
前言
1956年,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创作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自序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索科洛夫四十余年的人生历程。
索科洛夫原本是一名工人,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苏德战争发生后的仅仅第三天,他便离开妻子儿女,应征入伍。不幸的他在这场战争中受伤,被德国纳粹俘虏进集中营。在集中营的两年里,他受尽折了磨,并且多次死里逃生。一直等到1944年才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的索科洛夫却发现一切却早已物是人非,他在集中营里朝思暮想的亲人纷纷离去,妻子和女儿被敌机炸死,儿子也牺牲在胜利当天柏林的前线上。战争结束后。索科洛夫复员成为了一名汽车司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他失去了驾驶执照。失业的他无依无靠,流落他乡。他失去了所有希望,没有亲人,没有工作,没有朋友。后来在一个车站,他收养了一个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两人从此相依为命。[1]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在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动荡的时代的背景下,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中不断遭遇到的苦难。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他出生在地主家。整天胡作非为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所有的家产。一夜之间从大地主沦落为穷人。福贵的父亲在这样的打击下郁闷而故。有幸的是这件事让福贵清醒过来。他开始做出改变,他成了佃户,开始做农民。其母亲在贫穷中病倒,富贵拿着家里仅剩的两元钱去县城为母亲求医。在县城中,福贵被正在抓壮丁的国民党撞到,被抓去战场推大炮。跟着部队辗转两年后被党俘虏释放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得知母亲也已不幸离世。不幸的遭遇接踵而至,悲惨的命运从此拉开了帷幕。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带大他们的儿子和女儿过程中积劳成疾患了重病,从此不能再做重活。福贵的女儿不幸是个哑巴。儿子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医生抽血过多死了;后来女儿凤霞和二喜结了婚,在产下一个男婴后,生产过程中大出血死了。女儿凤霞死后仅仅三个多月,妻子家珍也离开了。女婿二喜是个搬运工,不幸在一次事故中被水泥板夹死。亲人的相继离使福贵深受打击。富贵决定带着唯一的亲人——外孙回乡下,乡下的生活过的十分艰苦,因心疼外孙给外孙煮豆吃,不料外孙却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最终福贵和一个同样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