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小学教育实践的启示(2)

(二)寓于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意义 叶圣陶先生被称之为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说叶圣陶,就会想到他的许多著名的文章小说


(二)寓于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意义

叶圣陶先生被称之为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说叶圣陶,就会想到他的许多著名的文章小说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家,但是他的大多文学作品都是与教育有关的,是写给孩子的,是对孩子有着启发的文学,并且创造出了许多寓自己的教育目的与文学当中。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有的已经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影响了好几代人,像《爬山虎的脚》、《苏州园林》、《荷花》等都被编入语文教材。《爬山虎的脚》教育孩子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苏州园林》作为一篇说明文,结构严谨,运用比较比喻等多种方法向孩子们展现了一幅形象的苏州园林图画,也为孩子提供了说明文的范本,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此外,叶圣陶还创造了许多被视为我国儿童文学宝库珍品的童话,有《玫瑰和金鱼》、《蚕和蚂蚁》、《含羞草》、《快乐的人》、《稻草人》等。叶圣陶的文章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易读性,就是说叶老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简练准确的,这是对孩子阅读并且理解文章内容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例如《古代英雄石像》这篇文章,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二、叶圣陶的教育目的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正如我们所说的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这样一种习惯。在资料中显示这个理论是在叶圣陶之后提出的。殊不知在早期叶圣陶的理论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教是为了不教的含义

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在叶圣是陶的书中早有体现,意思就是在课堂里教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由需要讲授到自己领会,不需要讲的这样一个过程。养成独立学习,思考的这样一种能力。因此,在教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一种听讲状态,而是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思考,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形成一种动脑筋是上课必有的一种状态。”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叶圣陶说,不管上哪种课,听什么讲座或者看书,都必须要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脑子立马思索,反应,还能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由全部讲解到少量讲解,最后到不讲解。这好比女孩下厨做饭,从不会做,不认识食材的作用,到后来做饭做到炉火纯青的这样一个程度,由一个做饭白痴到主厨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个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精髓,他是我国第一个把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理念搬到教育理论上来的第一人。他对我国的教育实质作出了概括深刻而又通俗的理解。他说不能让孩子一直成为被动的个体,一个只会机械接受知识灌输的机器,我们要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多关注他们的看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学,而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主动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文学界,这句话强调的是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方法这样的意思,后者学会方法后,他们会用习得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即使有一天离开了老师,孩子也不至于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升学。所以,教师为了达到不教,教授方法比教授知识更加有意义。学习方法应当成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