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及教学需求调查分析(2)

3.2.5 不同户籍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水平比较8 3.2.6 主动性对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水平影响分析9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情况9 3.3.1总


3.2.5 不同户籍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水平比较 8

3.2.6 主动性对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水平影响分析 9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情况 9

3.3.1总体教学需求情况 9

3.3.2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 10

4.讨论 10

4.1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分析 10

4.2 大学生教学需求分析 11

5. 意见与建议 11

6.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附录 14

1.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不明原因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事故灾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事件。根据其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以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而且具有突然性,成因多样,危害严重,影响广泛,处置复杂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当,对人群的健康,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都会造成重大影响[1]。当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事件还历历在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人人自危。据统计,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人数349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这次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在卫生领域,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从那以后,我国开始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设,加大了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逐步建立并完善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但是,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因此其预防较为困难。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医疗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此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等传统传染病较为顽固,传染速度又快,预防和控制较为困难。二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展,疾病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来广,一些以前本地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不断发生。例如出血热,猩红热,甲型H1N1,还有去年杭州的登革热等。同时,食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例如毒奶粉事件,还有时常报道的路边摊食物中毒事件。所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只靠某一个单位或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尤其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加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因其人口密度大,人群接触密集,年龄结构固定等特点,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2]。据报道,我国各地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70%以上发生在学校,其中80%以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传染病流行[3],因此加强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以及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与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查阅相关的文献以及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偏低,主要是在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方面的知晓率偏低,并且不同学科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于二曼等人对郑州大学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4.63%,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间有差异[4]。对广州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对高校突发事件认知普遍不足,清楚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占11.6%;知晓禽流感无人际间传播的占30.6%,且存在年龄差异[5]。国外对马来西亚大学学生的研究显示学生对接触后暴露的预防(18.5%)或HIV感染艾滋病的时间知之甚少(57.4%)。大约40%的学生没有意识到抗病毒药物不能治疗艾滋病。学生对机会性感染的意识较低(18.5%),对治疗和咨询HIV患者的能力较低(12.9%)[6]。尼日利亚一项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也显示知晓率仅为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