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探究教学中取得了较好地成果。各州设有符合自身的教育体制和改革特权,并没有全国性的教育规划和教材设定。
1、国外探究式教育现状
探究式教学源于18世纪德法创办的演示实验教学。欧美等教育发达地区普遍认为,现象应采用多次演示实验及科学的观察分析获得。课程中设置了多样的演示实验,体现了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2]。
美国在探究教学中取得了较好地成果。各州设有符合自身的教育体制和改革特权,并没有全国性的教育规划和教材设定。主张手脑并用的探究模式,教师拥有丰富的演示实验经验。开阔的设计思路,善于发现创新。鼓励课外实验,提倡自主实践,侧重过程。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现象的科学存在;培养科学的探索手段和思维模式。教师把大量精力用于实验设计;相比讲课的轻松,更注重实践的不可替代性。美式教育提出“以问题为中心”探索策略,突出学生主动探索兴趣与水平;在决策、探讨、合作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日本的探究式教学较为领先。反对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形成。以效仿欧美教育理念进行改进,突破自身的封闭性。极力注重学生的探索兴趣,推崇长期学习的教育思想[3]。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本社会普遍有独立探究、分析的认知。注重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日本教育善于结合自然,进行观察、实验;科学的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态度。尊重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丰富其科学自然观。综合探究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方式不以成绩判断优劣,其结果不记入个人学籍档案。
英国科学探究具有典型特色。在选择课题、搜集资料、改进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处理、反思总结等方面有具体的规定要求。在科学的实践中探讨事物现象性,发展学生的认知建构。以理性的探究方式促进创新思维、互助实践、自主解决能力的提升。
2、 国内探究式教育现状
国内教学方式多以统一指标发展。由国家设置大纲、教材、标准,把优秀的方案在全国统一化执行,与英美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我国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反复性,且受苏联教育体制影响,在课本的设置、考核方式等有较多的模仿成分[4]。例如,近年研究生升学数学考试中出现俄罗斯“进口”试题等现象。但对近年我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互动式教育的长足发展是肯定的态度。探究式教学试点在全国广泛的开展、区域特色教育的发展有显著的成就。目前在教育改革路线中已走过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提倡学生智力培养,主张基础技能的学习。教师资源匮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教育是首要目标。提出“双基”教育指标,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生产技能的知识分子[5]。
第二阶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改革幵放的全面推动下,全国学科交流活动兴起。教育的目标、方针发生较大的转换,学术交流探讨模式在教育界大量引进。基层教师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在高层次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初步提出了探究式教育模式,其中励志教育、宏志教育、希望教育、快乐教育等模式进入实际教育阶段。
第三阶段自21世纪至今。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层面的长足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我国提出终身学习、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新兴的教育发展概念。提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办法;这与当下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相对。我国教学策略逐步由传授型向研究性转变。
在探究式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仍可发现“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