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权作为新生成的人格权利,在前文论述中我们根据权利属性的考量,将其纳入个人信息权进行保护。所以首先,我们要尽快完善个人信息权的相关立法,特别是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摘 要: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记忆成为常态,而遗忘却更难企及,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言论自由的追求和对个人信息的重视这一对矛盾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表现方式,公民为个人信息权利而斗争的精神也造就了“被遗忘权”这一新的权利诉求。本文将从中国被遗忘权第一案出发,对比欧盟和美国等国家立法及司法实践论述被遗忘权的域外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被遗忘权的存在基础,进而探讨被遗忘权的权利属性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以期对被遗忘权的本土化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立法方向
On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Abstract: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makes memories become the norm, and forgetting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This inevitably brings some new social problem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ursuit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emphasis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 new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spirit of citizens’ struggle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s has also created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New claims for rights. This article will proceed from the first case of China’s right to be forgotten, compare the extraterritorial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with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discuss the existence basis of China’s right to be forgotten, and then explore the rights attributes and basic rights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Based on this content,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Key Words: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Personal Information;Privacy;Legislative direction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Ⅱ
目录--Ⅲ
一、问题的缘起 1
二、被遗忘权域外考察 1
(一)被遗忘权在欧洲的蓬勃发展 2
(二)美国橡皮擦法令的逐步推进 3
三、国内被遗忘权的存在基础和权力属性 4
(一)我国被遗忘权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 4
(二)被遗忘权的权利属性 6
四、被遗忘权的内容 9
(一)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 9
(二)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 10
(三)被遗忘权的客体 11
(四)被遗忘权的行使程序 11
五、被遗忘权的现实保护路径及立法方向 12
(一)被遗忘权的现实保护路径 12
(二)立法方向 13
参考文献 14
一 问题的缘起
任某从事教育行业,曾在无锡某氏教育任职,于2015年初,陆续在被告网站上发现“某氏教育任某”等信息。任某基于某氏教育在业内名声较差的原因,认为在搜索页面中公开“某氏教育任某”等相关个人信息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权益。因而任某先后三次通过电子邮件向该网络公司投诉,要求删除相关信息未果,一纸诉状将该网络公司告上法庭。经过一审、二审,最终在2015年12月,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审结了“任某诉某网络公司人格权纠纷(被遗忘权)”一案,针对原告提出的一般人格权(被遗忘权),法院认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无对“被遗忘权”的法律规定和权利类型,只能通过一般人格权保护。考虑到“被遗忘权”不能归属于类型化的人格利益,所以归入非类型化人格利益,进而分析其权益的正当性和保护必要性问题。但原告与陶氏之间确实存在过合作关系,而且是任某自己选择的结果,鉴于任某仍从事教育事业,该信息是他人了解和评价其行业资信的必要资料,仍具有时效性,所以不具有保护的正当性。同时任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也不存在法律对其予以特殊保护的基础。最终驳回了任某提出的“被遗忘权”在内的全部诉讼请求。至此,被媒体冠以“中国被遗忘权的第一案”尘埃落定,笔者对判决结果表示赞同。当然其判决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司法界对“被遗忘权”的态度,也对此类问题处理提供一个参考,即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通过一般人格权给予保护,并提创造性提出了以上三大裁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