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醌类化合物 含有醌式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称为醌类化合物,主要有萘醌、苯醌、菲醌及蒽醌这几种类型,而又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居多。醌类化合物在自
1.2.3 醌类化合物
含有醌式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称为醌类化合物,主要有萘醌、苯醌、菲醌及蒽醌这几种类型,而又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居多。醌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的植物中广泛存在,如豆科、百合科、紫草科、蓼科及鼠李科等植物。在中药材虎杖、何首乌、决明子、大黄及茜草中,有着较丰富的蒽醌类化合物,主要以非葡萄糖苷或葡萄糖的形式存在,还有一些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药用大黄中有5种羟基蒽醌能够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生长,大黄酸的抑菌活性最强,其次是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再次是大黄酚,抑菌活性最弱的是大黄素甲醚。
1.2.4 有机酸类
有机酸指的是含有羧基的化合物,氨基酸除外。它分为脂肪族有机酸(延胡索酸、琥珀酸、没食子酸等)和芳香族有机酸(苯甲酸、水杨酸等),二者均具有抑菌活性。它广泛存在于提物体的每个部位,其中以果实居多,比如五味子、乌梅等。如金银花、乌梅、覆盆子、九里明等抑菌成分为有机酸类。
1.2.5 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也称精油,指的是能在常温下能挥发的、不溶于水、可在水蒸气中蒸馏的一类油状液体。挥发油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尤以芸香科、唇形科、菊科、伞形科及樟科植物居多。挥发油属于混合物,成分复杂,根据其成分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芳香族化合物、脂肪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而尤以萜类化合物成分最主要,包含倍半萜、单萜、含氧衍生物。
1.2.6 多糖类
在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中,多糖类是较重要的一种。它在动物、高等植物、海藻、地衣等广泛分布,比如动物黏液、植物种子、茎与叶组织等。多糖类有着多方面的抑菌活性,比如抗病毒、降血糖、抗炎、抗肿瘤等。有关研究发现,马齿苋子多糖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糖球菌这几种细菌的生长。
1.2.7 鞣质
鞣质又称单宁、鞣酸,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结构复杂,具有收敛性。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尤其在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含量极为丰富。如五倍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即为鞣质。
1.3 中草药的防腐抑菌机理
抑菌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均能直接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真菌,抑制细菌、真菌的繁殖;参与细菌和霉菌的生化过程,改变其酶和细胞膜等功能(如山梨酸);诱生干扰素和加强干扰素诱导作用;加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力(如黄芩、黄连、穿心莲等)、增进淋巴转换率(黄芩、蒲公英、大蒜),从而提高免疫力,有利于机体抗病和恢复健康;抑制变态反应(如黄芩、黄连);中和或减少细菌的毒素,改善毒血症状[5]。有的虽在体外抗菌力弱,但服用却有良好疗效,如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浓度很低时也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酶的形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1.4 中草药的提取方法
1.4.1 回流法
回流法系指用乙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浸提药材成分,浸提液被加热,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却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有效成分提取完全的方法。该法由于浸提液受热时间较长,故不适用于受热易被破坏的药材成分的浸出。本课题采用的就是乙醇浸提回流法。
1.4.2 煎煮法
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该法是最早使用的一种简易浸出方法,至今仍是制备浸出制剂最常用的方法。由于浸出溶煤通常用水,故有时也称为“水煮法”或“水提法”。
1.4.3 浸渍法
浸渍法是将固体粉末或一定形状及尺寸的已成型的固体(载体或含主体的催化剂)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主、助催化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分离残液。这样,活性组分就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附着在固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