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环境的影响 曾树生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和睦的家庭,形成了积极乐观、热情奔放的性格。“她希望拥有自由、愉悦、幸福的生活状态,不愿受
(一)生活环境的影响
曾树生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和睦的家庭,形成了积极乐观、热情奔放的性格。“她希望拥有自由、愉悦、幸福的生活状态,不愿受制于传统的封建礼教。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下,渴望和追求的生活已成为虚影,她只有取得一定的经济权,才不会被社会淘汰。”[9]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曾树生原本平静的生活,她只能和丈夫踏上了逃难的历程,几经周折最终到达重庆。但是他们在重庆举目无亲又没有经济收入,日子过得很拮据,再也回不到原本安逸舒适的生活状态。曾树生有想要改变生活现状的勇气,但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她外出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在家中,曾树生希望得到丈夫的温柔呵护、婆婆的理解与疼爱以及看到儿子身上应有青春活力,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亲人的关爱。面对这个毫无生气的家,她的内心是苦涩的、压抑的。对曾树生来说,家中的温暖已经不在,而是凄凉的冰窖。她失望了,她想离开这沉闷窒息的生活,离开这个让她精神和心灵都无法满足的家,但是又放不下家里的人和事,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徘徊不定。
最后她选择离开家、走向社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能够缓解家里的经济危机。但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像曾树生这样的知识女性也只能被迫沦为当“花瓶”的命运。为了生存,曾树生在外面不但要承受着别人的评头论足,在家里还要面对婆婆的尖酸刻薄、丈夫的懦弱麻木以及儿子的冷淡。面对这样的生活状况,曾树生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着,她一方面与黑暗的社会奋力抗争,另一方面又要与自己内心的矛盾做斗争。但是,个人的斗争终究是有限的,曾树生根本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最终成为社会发展道路上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