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情之至”者——“因情而死,因情而生” 杜丽娘因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萌发了游园之举。当杜丽娘踏入自家的后花园后,被满园的
(二) “情之至”者——“因情而死,因情而生”
杜丽娘因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萌发了游园之举。当杜丽娘踏入自家的后花园后,被满园的春色所吸引不禁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家谁家院?”看着池塘中成双成对,逍遥快活的金鱼和双双绕梁而飞的燕子时,杜丽娘触景生情,撩起了伤春情绪,顿时万种烦恼,涌上心头,由此萌生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现实生活中渴望爱情的杜丽娘在梦中与从天而降的柳梦梅不期而遇,梦醒后竟对梦中之人、之事无法忘怀:“心内思想梦中之事,何曾放怀?行坐不宁,自觉如有所失”,以至于“寻思辗转,竟夜无眠”,这看似是她对于梦境的不舍和留恋,实则是对其情的不舍和留恋。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杜丽娘开始寻梦。愿意在梦中寻求爱情,可见“情至”之深。寻梦而不得的杜丽娘一梦而病,一病而亡。去到阴曹地府的杜丽娘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对于柳梦梅的爱不减半分。她那种大胆叛逆、追求爱情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这就是爱情的伟大,正如杜丽娘的“至情观”:“情”是可以超越现实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在众花神的帮助下,胡判官准许杜丽娘还魂阳间寻找柳梦梅。
三年后杜丽娘遇到了上京赶考的柳梦梅,当她确定书房中对着自己的画像深情呼唤的正是自己魂牵梦绕之人时,立即主动现身与柳梦梅在房中幽会并以身相许。 “这样的爱情,现实中不能实现,在梦幻中也要实现;活着不能实现,到死后也要实现。” [1]所谓的“情之至”,也莫过于杜丽娘那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杜丽娘的鬼魂在寻觅中终于与柳梦梅得以相见,因情复生的杜丽娘便与柳梦梅结为夫妻。“还魂之后的杜丽娘希望自己的爱情可以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顽固的杜宝却不认她这个女儿,更不允许她和柳梦梅的结合。” [2]杜丽娘虽然深爱自己的父亲,但是依然拒绝了父亲让自己离开柳梦梅的请求。向来孝顺父母,对父母言听计从的杜丽娘为了爱情不惜与父亲对立,可见其用情之深。最终在皇帝的见证下,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终于得以圆满。
由一场梦而引发的爱情,杜丽娘将它诠释的酣畅淋漓。“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不管是梦中的相遇,还是梦醒后的思念,这都是源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与不舍。不管是因情而死,为情而生,还是勇于反抗顽固保守的父亲和封建礼教,都是源于杜丽娘对爱情的寻求与忠诚。生生死死,不离不弃,是她对于爱情最为真实的诠释,也是她最为直白的爱情宣言。这也难怪作者会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
深受封建理学压抑的广大女性似乎在《牡丹亭》里都读到了自己的命运,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偶然的。广陵女史冯小青,就是在看了《牡丹亭》之后写下了“人间自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后就恹恹病死了。女伶商小玲,在演出《牡丹亭》的《寻梦》一出时,缠绵凄婉,随曲扑地,气绝身亡。杜丽娘之所以能让这么多人为其而死,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杜丽娘身上的那种处在封建礼教背景下的悲惨命运。但是她们并没有意识到杜丽娘内心深处的至情观。杜丽娘因情而死却可以为情而再生。也正是因为她这种坚定地信念才得以使这个人物形象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千古传诵。
二、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方法
(一) 虚实结合的浪漫主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