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体式特征的小学寓言教学(2)

对于“文本体式”的定义,步进在论文《如何依据文本体式确定阅读教学内容——2009 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六》中有更为具体的论述,他认为④:“


对于“文本体式”的定义,步进在论文《如何依据文本体式确定阅读教学内容——2009 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六》中有更为具体的论述,他认为④:“‘体式’也可称为文体或体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本的类别,即文类。每一文类都拥有自身特殊的标志,每一文类都被赋予了某种足以使其相对独立的性质。这层内涵强调了不同类文本之间的区别及同类文本之间的相似。文本的分类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文学作品,通常采用‘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或者‘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再如从教科书编撰和语文教学的角度,我们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体式’在这个层面的内涵是广为人知的,一般一谈到体式、文体或体裁,我们通常首先就会想到这层意思。‘体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也就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而这层内涵,作者以为,正是王荣生教授所强调的重点。”

我们同意步进教授的分析,认为,“体式”一是指文本的类别;二是指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

就寓言教学而言,一是要指导学生按照寓言的体式去阅读寓言,二是要指导学生在特定体式的文本里,从重要的地方领会寓言的寓意。

(二) 寓言的文本体式特征

根据对步进教授的论文理解,可以说,“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①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文本的教学化解读时,不但要考虑一篇课文作为类的共性特征,而且更加要关注其个性特征,其中,对课文的个性特征进行解读,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本文首先要研究的是寓言作为类的共性特征和寓言作为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

   1.寓言作为类的共性特征

(1)内容简短精炼

寓言是最为简短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其篇幅往往较为短小,将发人深省的寓意凝练于极为短小的故事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结构紧凑,包含生动的情节、场景描写以及形象的人物塑造,更重要的是,寥寥数语,还包含着深刻的寓意,给人以警醒和思考,意蕴无穷。在苏教版中,最为短小的一篇寓言《狐狸与葡萄》,全文仅一百一十五个字,讲述了完整的情节,通过狐狸前后态度的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来狐狸的自欺欺人,其所讲述的道理“有的人自己做不成事情,却说是时机不成熟”也自然涵盖,深入人心。而《螳螂捕蝉》是篇幅最长的一篇,全文也仅五百四十个字,讲述一位少年巧借譬喻的手法来劝阻吴王攻打楚国的故事,生动传神,在寓言故事中蕴含历史故事,读来很有趣味,寓意发人深省。

(2)语言鲜明富有表现力

寓言虽然内容简短,结构简单,但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意蕴深厚,其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功不可没。寓言往往通过着墨不多的对话来还原故事情境,推动故事情节,例如《鹬蚌相争》中,“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①仅仅通过这一段对话,就形象地还原了鹬和蚌针锋相对的场景,也为渔夫的出场作了铺垫。寓言言简意赅,意蕴却极为丰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揠苗助长》中:“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②其中“急忙”“一棵一棵”突出表现了农夫的急切心理。“兴致勃勃”一词,准确描画出了他内心的得意,与最后“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形成鲜明反差,给人以深刻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