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2)

2.为什么学? 人采取某种行为,一定有其目的性。国家为什么要抓教育?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些都是不可避免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很遗憾,纵观全


2.为什么学?

人采取某种行为,一定有其目的性。国家为什么要抓教育?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些都是不可避免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很遗憾,纵观全书,没有发现有谁思考过这两个问题。方鸿渐在欧洲游荡几年,一无所获,在即将回国的时候才认识到一直文凭的重要,仓促之下竟做出造假文凭的荒唐之举,令人叹息。一个连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干都没搞清的人,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苏文纨,货真价实的里昂大学博士,结婚之后却做起了带私货的生意。真的只是生活所迫,还是自己的不思进取?三闾大学,赵辛楣带着众人,怀揣着美好的想象来到这里,不料却身不由己的陷入了政治漩涡,尔虞我诈,党同伐异,口蜜腹剑,此外,学生们对孙柔嘉的所做所为,让人扼腕。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学生,祖国的花朵和希望,然而,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该如何进行?

“好的教育应该是深入灵魂的教育,它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优点缺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3]这些在《围城》中都没有体现出来,相反的,借赵辛楣的口表达了教育只是政治的附属,政治上不得意,才退而求其次选择教书,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亵渎。

(二)婚姻困境

书中第二部分提到“围城”原本出于法国的俗语。“婚姻像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4]从小被包办婚姻的方鸿渐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以至于鲍小姐的一句玩笑竟被他当做了真。尽管这段感情最后不了了之,但方鸿渐是快乐多于痛苦的。然而面对苏小姐,就没那么走运了。对苏文纨的优柔寡断害的他错失了真爱。从此一步错,步步错,开罪了周家,在上海无立足之地,只能远走他乡。方鸿渐,一个对婚姻和家庭毫无概念的,总是被别人左右着却不知反抗的可怜又可恨的人。从方父的信中“吾不惜重资,命汝千里负笈”可以推断,方鸿渐赴欧洲留学是听了父亲的话,到银行上班是岳父的主意,去三闾大学是赵辛楣的建议。“那么后来在周围人的影响下,他自然而然的不假思索的甚至是稀里糊涂的就跟孙柔嘉走到了一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孙柔嘉,他太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甚至失去了自我判断。如果他走不出别人的阴影,他的婚姻悲剧就会一直上演下去。

孙柔嘉,在爱情里是十分盲目的,小时候受了太多的冷落,以至于别人一点点关怀就丧失了理智。从理性的角度,赵辛楣各个方面都强过方鸿渐,无论家世,经济条件,还是个人才能,然而她偏偏喜欢上了方鸿渐。可悲的是她爱的是想象中的方鸿渐,要生活在一块的却是真实的充满缺点的方鸿渐,这中间巨大的反差使得他们之间本就薄弱的感情很快便荡然无存。他们俩也成功诠释了什么叫“没有感情的家里多呆一分钟都是煎熬。”

苏文纨,一位平日里贯会养尊处优官家小姐婚后一年,就要靠自己去带私货赚钱来维持自己的虚荣,这中间的心酸也就只有她自己才体会的深刻了。苏文纨的初衷是找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听自己话的丈夫,所以放弃了各方面都优于方鸿渐的赵辛楣而选择了方鸿渐。没想到造化弄人,方鸿渐却喜欢上了唐晓芙,一番努力付诸东流的苏文怒而拆散了方鸿渐和唐晓芙,并迅速与曹元朗步入“围城”。当然曹元朗早就对苏文纨有意,平时抄录苏文纨的诗作,极尽恭维之态不比赵辛楣差。大概是因为被方鸿渐拒绝而感到自身的威严受到破坏,又不好放下面子再回去找赵辛楣,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了曹元朗,然后,一切都和当初的期望背道而驰,可见世上最不能将就的就是爱情。因此,甚至有时候我还庆幸方鸿渐和唐晓芙没有走到一起。不然,不知道他们在一起之后会发生什么,不过按照方鸿渐的生存状态,悲剧收场的可能更大一些。感谢命运用残忍的方式就住了一丝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