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引用的两条记载中,可以看到,寺庙的典质事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基础。寺庙作为典质机构所接受的物品,包括贵重的毛皮、黄金、日常使用
从上面引用的两条记载中,可以看到,寺庙的典质事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基础。寺庙作为典质机构所接受的物品,包括贵重的毛皮、黄金、日常使用的黄牛,以及细微的一束苧等。说明典质现象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二、政府和民众对佛教的支持和推崇
汉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南北朝时是其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虽然也经历了几次灭佛运动,但其规模仍然达到顶峰。究其原因,这其中固然有民众的崇拜,但更多的是统治者的推波助澜。
(一) 政府对佛教的支持
俗话说“树大好乘凉”,当佛教搭上封建统治阶层这列快车时,其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佛教兴盛于魏晋,虽然在汉朝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当时人们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不是十分理想。与之相反的是,在胡人地区尤其是在统治阶层,佛教的思想倒是深入人心。东晋时期有一个叫道安的高僧,在当时的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天下寺舍,逐则而从之”,当时的一些高官都非常敬重他。在这个时候,前秦还是东晋的敌人,可是即便如此,苻坚还是派遣使者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和结珠弥勒佛以及金镂绣像等各一尊,表示对他的敬重。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胡人地区对佛教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支持佛教,就是希望佛教能为其统治服务。利用宗教固有的愚民性质,在佛法宣扬中,强调来生福的观点,让人们承受今生的苦难,期待来世的福报。在整个南北朝时期,除了个别皇帝发动过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其他皇帝都是支持佛教的发展。可见,在当时虽然王朝更替频繁,但各统治阶层对佛教的态度是没有改变的,由于不间断的支持,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没有中断。
这种情况在南朝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梁武帝萧衍竟将佛教抬高到了国教的地位,在其统治时期,“都下佛寺五百余,容积华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在整个南朝时期统治阶层都保持着对佛教支持的态度,这都加速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在北朝时期,北魏修建了龙门石窟,其都城洛阳更是被称为“佛国”。因为皇帝对佛教十分支持,自己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来修建寺院,到了北魏末期,仅洛阳一地的寺庙就达到了1367所,可想而知,全国的寺庙有多少所。
(二) 民众对佛教的推崇
战争对于佛教的传播,无疑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处于五胡乱华最惨烈时期的百姓们深受战乱之苦。其中以石勒最为残暴,无故残杀百姓。有一个天竺的僧人叫澄,他不忍心看到这种情况。开始向人们宣扬佛法,用因果轮回报应之说,来劝诫世人,不要滥杀生命,在他的宣讲下,百姓们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胡人地区,十有八九全都信奉佛教。后来,西晋灭亡,胡人统治天下,佛教的传播也就更加广泛了。
南朝时,齐有佛寺2015所,僧尼3.25万人,梁朝时达到顶峰,佛寺有2846所,僧尼2.27万人 ,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百姓的虔诚和追捧对整个佛教的宣传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的。统治者利用政府的政治优势,大力支持和宣扬佛教,使百姓在无形中受到影响,而百姓的盲目和崇拜,又坚定了信仰佛教的信心,使外来的宗教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寺庙和教徒急速剧增。寺庙群体成为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使佛教披上了政治的外衣,在百姓的心目中有了更大的政治可信度,虽然王朝不断更迭,但不变的是佛教的地位以及统治者对佛教的支持,在整个的南北朝期间,只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对佛教进行了打击,而他们的继承者在登基后对佛教又是大力的扶持,其他的皇帝对佛教的态度更加不用说了。正是如此,使民间百姓对佛教有很深的信任感。正因为佛教有了这样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才使得寺庙能成为最早的典质机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