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殊不止一次在心里问过自己:“别人都说我没有母亲,难道我真的没有母亲吗?” [3]他的命运就像暴雨中的浮萍,浮浮沉沉,坎坎坷坷。于是他决定出
曼殊不止一次在心里问过自己:“别人都说我没有母亲,难道我真的没有母亲吗?” [3]他的命运就像暴雨中的浮萍,浮浮沉沉,坎坎坷坷。于是他决定出走寻找母亲。路上遇到长寿寺的赞初和尚,赞初和尚听他讲完他小小年纪就遭受的境遇,决定引他出家。这是12岁的苏曼殊第一次出家,就在广州六榕寺参禅。然而,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就在“遁入”空门几个月后,因为在一次外出化缘时嘴馋杀了一只鸽子吃肉,犯了杀生戒,被住持无情地逐出了佛门。
15岁时,苏曼殊到日本寻找养母河合仙,并在大同学校学习。一年之后,一次偶然时机,结实了日本姑娘菊子,并与菊子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就在他俩刚刚尝到爱情的甜味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噩梦正在向他们逼近。他们的爱情遭到了苏家的激烈的反对。苏曼殊的堂叔知道后,怒斥曼殊败坏了苏家的名声,并万分气愤地赶往菊子家兴师问罪。[4]菊子的父母自觉羞愧难当,怒不可遏地大骂菊子,并当众痛打菊子,菊子自觉爱情已然走到终点,当天夜里即投海自尽!
这些无疑给了苏曼殊沉重的打击:失恋的苦楚,菊子的丧生,这些事情都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仿佛这世间的痛苦他都已尝遍,亲情的冷漠、爱情的无助,都令他失望到底,他自觉已了无牵挂。不久,曼殊决计再次出家。住持说他“六根未净”,但苏曼殊心意已决,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与信念,他用“自刎”威胁住持,强烈要求住持为他剃度,并潜心“闭关”三月苦心修行。但是,终究还是因为‘山斋饭罢浑无事,满钵擎来尽落花’[5],此境“不足为外人道矣”,最终他还是一个人耐不住寂寞,很快便又回到了横滨的大同学校继续学习了。
苏曼殊虽然徘徊在佛门内外,但他的心却始终记挂着红尘,时时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且亲自投身反帝运动。他曾经把希望寄托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幻想上,也赞同过暗杀活动,甚至还计划过刺杀保皇派领袖康有为,但最终经人劝阻后放弃了刺杀行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胜利以后,由于被袁世凯窃取了的胜利果实,苏曼殊转身又积极投入到反袁的中去。
1903年,因为章太炎、邹容两人投身反抗清政府,被清政府判为终身监禁,苏曼殊忧郁徘徊,于是赶往广东,再次出家,在海云寺剃度受戒。这是他第三次出家。但是,苏曼殊最终还是没能耐住青灯古佛、芒鞋破钵之苦 ,再次回到《中国日报》社任编辑一职。从此以后,苏曼殊便以“和尚”自居,过起了半僧半俗、亦情亦禅的双面生活。他以上海为生活的核心,经常往来于南方北方、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有时候以教书传授为生,有时靠卖画写生赚钱,有时寄食在附近寺庙,有时候乞贷于朋友故人,有时候“赀绝穷饿不得餐,则拥衾终日卧” [6],一次竟然将他自己镶的金牙敲下来换烟抽、换糖吃。但最终还是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年穷病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二、苏曼殊无情的事例
曼殊一生有过太多的无助,太多的无情,太多的纠结,我们仅仅列举几件事情来窥探一下苏曼殊的无情心态。
(一)父亲病逝,拒不奔丧
20岁那年,困窘难堪的苏曼殊在庙里实在过不下去了,不得不再次去香港寻觅故人。他的父亲病重,家人拍电报盼望他能赶紧回去,父亲也许是想弥留之际能够多一点忏悔给孩子,想再见孩子一面,因为他欠孩子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曼殊拒绝了,不曾想一个父亲就这样留着遗憾撒手人寰了。父亲逝世后,他跟家里彻底断绝往来,在一些朋友的资助下,他到东南亚游学并刻苦学习梵文,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别人需要十多年才能取得的梵文研究成果。也许是他化悲痛为力量,也许是冥冥之中他就是为青灯古佛而生的,这一点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父亲病逝作为儿子拒不奔丧也未免太过于无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