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明山村春节习俗的历史人类学考察(2)

(二)扫尘 扫尘是春节准备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因“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旧立新之意,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关于扫尘还有一个故事,传


(二)扫尘

扫尘是春节准备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因“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旧立新之意,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关于扫尘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灶王爷在人间监视各家,有人家作恶,他就在房梁上作记号,以便向玉帝汇报。所以古时人们怕受惩罚就把屋子彻底清扫一遍,销毁证据,这也体现了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现在扫尘就是纯粹的大扫除,也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临近春节时,根据天气情况和各自时间安排,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拆洗被褥,清洗器具,掸尘除垢,到处一片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

(三)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中国人对春联有着浓厚的情结,春联又称“对子”、“对联”、“门对”等,它源远流长。春联是从桃符发展而来,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门上,后来画像改成写字,在大门两侧挂上两块桃木板,写上充分反映愿望的文字。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院子里里外外装饰一新,红红火火的春联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大力提倡采用红纸写春联是从明朝开始,流传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除夕都要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因为红与朱同意,寓意朱姓江山永固。

贴春联的时候,一定要上联贴在左边,即看对联人的右边,遵循了古代多以“左”为尊的规矩。春联可分为框对、横批、门画等,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门画一般为正方菱形或长方形贴在门上方。门画上最常见“福”、“五谷丰登”、“鲤鱼跃龙门”、“六畜兴旺”、“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图案,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淋淋尽致地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四)拜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大年初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遍乡间田野,热闹非凡,平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也成了我国独特的民俗产品。吃过早饭,穿戴整齐,晚辈就要向长辈拜年,这时小孩子会得到压岁钱,因为“岁”与“祟”同音,就是希望用钱压住邪恶,使小孩子来年健康成长。如今人们收入提高了,给小孩子的压岁钱也涨到最少50元、100元, 现在在年轻人中间微信红包更盛行,不仅沿袭了这种传统,还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忙碌了一年,“可以趁此机会走动走动”[3]。 这时拜年者要带上礼品,对方必须做一顿丰盛的宴席款待客人,宴席上的食物都是自家平时很少吃到的东西。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别人送来了贺年礼品,自家除了热情招待客人还要回礼,从这一系列礼俗中感受到了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淳朴的民风、温馨的亲情乡情。

(五)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或“炮五”。破五就是指过年期间的诸多禁忌如:正月不能理发——民间有“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因此很多人都是腊月理完发后,正月不剪头,一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还有正月里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倒垃圾(认为会把好运送走)、不能吃煮馍(来年会经常淋雨)、不能吃烤馍(否则要生疮)等,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所以民间称“破五”。初五这天,黎明即起,人们放鞭炮、打扫卫生,每家都把家里的灶灰倒在十字路口,也叫送穷灰,这是春节的最后一个仪式,年基本上也就过完了。

初五过后,虽然正式的年节展演基本结束,但是还有一些处于春节延续期的表现人们祈福心理的活动很有特色。在当地正月二十三,小孩子要佩戴“药葫芦”,也就是把过年贴的春联、门画撕下来一部分剪成葫芦形状,用线穿起来,缝在小孩儿帽子上或衣肩上。民间有说是为了便于太上老君施药,佩戴“药葫芦”后,一年都会没病没灾。至于为什么是在正月二十三施药,为什么必须要用春联门画制作,现在没有可靠的资料证实,但至少体现了人们趋利避害、祈祷平安的心理和淳朴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