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同样注重对信道弟子的约束,认为学道不守戒律则无缘得为上仙。道教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随着道教的发展与人数的增对,道教戒
道教同样注重对信道弟子的约束,认为学道不守戒律则无缘得为上仙。道教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随着道教的发展与人数的增对,道教戒律吸收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佛教戒律,戒律也逐步完善。南北朝时期,道教已有了正式的戒律条文和经典。到了唐代,张万福在《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一书中罗列了十六种戒条如三归戒、五戒、八戒、等。在《道藏》中,有关戒律的道经有数百种,戒条最多达1200条。《三洞众戒文卷上》中说到“三归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底,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归之于道、经、师,若赤字归母,众物依地,不可须臾失戒”。[ ]道教将三归戒列为众戒之首,是诚心入道、拜礼道门者必先奉授的戒律。它的宗旨是要信徒将自己的身心归附于无极大道,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三十六部尊经,一切听从法师的教诲。道教的诸多戒律大多没有性别之分,道士泛指时也可包括女道。所以道教没有系统的专门针对女道的戒律。因此,三归戒也成为出家女冠必须接受的最初级戒律。女性修道从接受了三戒五戒等戒条之后才算走上正途。《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载到:“三洞大经,率备威仪科戒。若道士,若女冠,举动施为,坐起卧息,衣服饮食,住止居处,莫不具于经旨。其立观度人,造像写经,供养礼拜,烧香明灯,诵读讲说,传授启请,斋戒轨仪,修行法相,事事有则,皆著科条,其来已久。”[ ]这段话表明了道教对出家的信奉者的戒律虽不似佛教对比丘尼那般约束的如此严格,还是对女性信奉者的言行举止有所要求,有所规束。
相对于佛教对比丘尼的诸多管制与戒律,道教则尊阳崇阴,树立的男女观念较为平等。女性即不禁欲,也可以修仙。后来还衍生出一门系统的双修术,不仅能满足欲望,还可以延年益寿,祛病强身。不禁欲不代表纵欲,“为了帮助女性修身成仙,道教像汉传佛教一样根据女性的身心特征制定了大量的戒律,对女性修道者的言行,思想做出了全面、详尽的规定,以此作为女性修身必须遵循的具体行为操作规范。”[ ]道家的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苦,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由上可知,佛教将比丘与比丘尼的戒律分开,对比丘尼有繁琐的戒律,从身体与思想上对比丘尼进行约束,不允许比丘尼与男子有身体接触,甚至不能单独处一室,一旦破戒就会受到严重的处罚。比丘尼要守比比丘多一百多条的戒律,而信封道教的女性则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唐代女性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崇尚自由,而道教没有专门针对女冠的清规戒律,不似佛教对比丘尼条条框框的束缚,给予了女冠更多的自由随性,因此唐代不少女性选择出家的时候更加偏向道教。但道教对入道女性的要求又是很高的。如《唐会要》卷五十曰:“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谙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 ]对于入道的女性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与文化头脑。加上很多道教典籍都是采用诗歌等教优美的词句写成,这也要求了信徒要有文化涵养。如《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中载:“第一戒这,目无广瞻,乱诸华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徹。第二戒者,耳无乱听,混於五音,伤神败正,恶声啼吟……”[ ]言辞优美,对句工整。“唐代道教教义对两性关系超乎世俗的洒脱处置和清虚关照自然人生的种种思维定势,使唐代女性、尤其是女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名教观念有所偏离,她们的情感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释放。”[ ]如《全唐诗》卷804“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中写道:“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歌时”。《全唐诗》卷805李冶的《寄朱放》:“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女冠借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也是唐代才女大多出身女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