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清末新政(2)

首先,接到圣旨的人大都没有忘记戊戌政变的惨痛教训。长期在官场摸爬滚打的清廷重臣都首先想着明哲保身,以至在观望,不敢出头。变法诏书的颁布,


首先,接到圣旨的人大都没有忘记戊戌政变的惨痛教训。长期在官场摸爬滚打的清廷重臣都首先想着明哲保身,以至在观望,不敢出头。变法诏书的颁布,虽有从西安承诺变法到北京宣布变法的短时间酝酿,但没有商鞅徙木立信之类的举措,仅凭借一纸诏书,实在让人难以确信清政府变法的决心。其次,清廷大臣大都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在一个顽固派势力强大的统治集团中,很少有人能洞观世界之变局。况且这些官吏,大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很少有能折节向学,抛弃自己的天朝上国的观念,甘心“屈膝”学洋。他们这些人是否能支持变法暂且不说,即便支持也不一定有这种能在短时间内提出全面改革方略的能力。但是,同样是接受传统教育的袁世凯却敢为天下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响应光绪皇帝变法诏书,上奏折请立新政。袁世凯于1901年的4月25日上《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辩名实、裕度支、修武备的十项主张。奏折所陈改革措施,涉及领域广泛,并且策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比较切实可行。

这年身为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年仅42岁,春秋正盛。他早年跟随吴长庆赴朝鲜办差,亲身感受到古老落后的中国与先进强大的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深谙外交,热心洋务。又收纳了一群新式人才充当幕僚,他不仅早就有改革的想法,而且还具备提出全面改革方略的实力。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的过程。那么,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决定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则可以看做是这场改革变法的深化。袁世凯在新政中推动清朝政府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全力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则正是其对新政深化所做努力的重要体现。

(二)全力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落下帷幕,沙皇俄国的惨败,把政治立宪这一话题迅速搬上了国人的政治餐桌。一时间,国内“立宪之声,嚣然遍天下。”[2]这年七月,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又为了挽救危局,加上袁世凯等支持立宪政治的督抚大臣上奏施压,清廷同意并选派比较得力的王公大臣分赴外国考察。鉴于这样的情形,朝廷便派出了以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为代表的考察团奔赴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参观学习。但是,在1905年9月,正当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从正阳门车站上车出发的时候,爆发了由党人吴樾所策划的刺杀事件,载泽和绍英在这一突如其来的事故中,不幸受伤,出洋考察政治的活动不得不推迟进行。刺杀事件发生后,袁世凯立即奏请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巡警部,并从保定,天津调派军警千余人,迅速稳定了北京的治安。

1905年12月11日,清朝统治者再次组织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出发了。鉴于上次教训,清廷对这次行动非常重视,袁世凯所调配的军警担任了此次行动的保卫工作,确保了五大臣的安全,使之顺利出洋考察。此外,清朝末年,财政不兴,每年又要应付大量的战争赔款,朝廷的日子本来就捉襟见肘,五大臣出洋又需要很大一笔经费。于是,袁世凯从直隶府库中拨银10万两,资助出洋考察政治的考察团。从上奏建议改革政治,到护送五大臣顺利出洋考察,再到筹措考察经费,袁世凯的活动对清末新政的深化具有推进作用。

袁世凯积极倡导清末新政。首先他率先响应光绪皇帝变法诏书,上奏折请开新政,并且提出了周全有序的改革方案。其次袁世凯积极上奏建议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又周密部署护卫五大臣出行,并为之筹措考察经费。清末新政的开展,虽然是时代的使然,形势的所迫,但是袁世凯的活动对这场新政却有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