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清末新政(3)

二、积极实践清末新政 袁世凯不仅为推动清末新政的开展与深化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且在新政展开过程中积极实践,为实现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二、积极实践清末新政

袁世凯不仅为推动清末新政的开展与深化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且在新政展开过程中积极实践,为实现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编练新军改革兵制

甲午一役,天朝上国的大清被弹丸小国的日本击败,这对中国人民具有很大打击,许多人从迷梦中惊醒,也引发了许多人关于富国强兵思考。“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3]通过这场战争,袁世凯深刻意识到中国军事的落后,不仅仅是军器方面的落后,更重要的是要军事制度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军事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改革。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实现强兵目标以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举措。袁世凯自幼喜好拳脚之学,早年又有赴朝鲜办差练兵的丰富经历,在练兵这一方面拥有一定的突出才干。李鸿藻曾对袁世凯有“家世将才,娴熟兵略”的评价。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斡旋下,晚清政府的一场军事改革拉开了大幕。

首先,袁世凯在短时间内,为清政府编练了一批数目可观,战斗力较强的新式军队。1901年,袁世凯奏请清政府“请于善后赈款项下拨款一百万两,为募练新军之用”,[4]他用这笔钱,招募壮丁六千,在保定训练,后又增加马队,炮队,工队,辎队,形成后来的北洋新军第一镇。随后又陆续通过招募,改编、合并等办法编练了六个镇和一个混成旅共约8万人的北洋常备军。袁世凯还注重新军的武器配备,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而其他各省练兵情况,由于资金不足,领导者思想保守,能力不足等原因,状况不佳。辛亥的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清廷的练兵活动随之终结。至此,全国共练兵14镇、18个混成旅、4个标和1支禁卫军。袁世凯所编练的新军占了清政府新军的半壁江山,并且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是晚晴政府的一支精锐之师。

其次,在清末新政过程中,袁世凯积极改革军队制度。他实行一种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位一体的兵役格局,使军队呈现一种多层次、多梯队的模式。他适应形势,改革军队编制,将陆军常备军仿照德国、日本等国军队建制,编成军、镇、协、标、营、队、排、棚的组织形式。又引进军衔制度。并且建立了步、骑、炮、工程等多兵种相结合的集团军模式。此外,他还实行义务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通过规定各级各兵种的待遇,解决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颁布征兵条件,对士兵的身高、年龄、身体素质、品行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是前人所不及的。

再次,袁世凯注重对士兵的管理。他聘用外籍教员,负责军队的训练。为提高军官素质,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他建立军事学堂,构建军事教育体系。一所所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拔地而起,各种军医、军械、测绘等专科学堂纷纷建立。新军入营开始,袁世凯便注重对士兵进行政治纪律的训练,他特别重视对士兵思想作风的管理与教育。要求士兵,要崇尚忠义,尊敬长官,服从长官命令,听从长官指挥,禁止士兵抽大烟、赌钱,并加强对士兵参加操练的管理,无故不得缺席。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建立了一套严明的军事纪律。他制定《简明军律》使军法执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晚清士兵大多知识文化素质不高,颁布军令如不以一种较好的方式宣传,则军律很难执行并推广,袁世凯便主持编制《劝兵歌》,把枯燥的军事纪律条文,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谣,使军纪很快深入人心。他对士兵严格要求,轻则痛打,重则要命。铁的纪律造就了这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在清政府编练的新式军队中,袁世凯所练北洋六镇,实力超群,与纪律严明,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