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的办学特色与当代价值

然应天府书院在清末改制时不复存在,但它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现在商丘市政府又重修了书院,希望书院能再创辉煌。


摘要:应天府书院作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颇负盛名,是古代书院发展史的典范。在其千年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从书院的组织与管理﹑教学活动﹑与科举的关系可以看出应天府书院的独特性。应天府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其德识共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浓厚的人文教育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天府书院;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当代价值

Yingtianfu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Abstract:Should be one of Yingtianfu college a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our college, a known, is a good example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academy.In his one thousan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has formed the unique school-running mode, from colleg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activiti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can be seen that the uniqueness of Yingtianfu college.Yingtianfu college in also ha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education, its Knowledge and moral learning together,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rong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YingTianFu Academy ;Historical Evolution ; School Characteristics ; Contemporary Value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一、应天府书院的历史沿革2

(一)五代时聚徒讲学的南都学社2

(二)两宋时名扬天下的应天府书院2

(三)元﹑明﹑清时期应天府书院的流变与消亡3

二、应天府书院的办学特色3

(一)书院的组织与管理3

(二)书院的教学活动4

1.教育与学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4

2.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4

3.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5

(三)书院与科举的关系5

三、应天府书院办学方式的当代价值7

(一)知识与道德共育7

(二)活跃课堂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8

(三)促进师生间的人文教育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应天府书院的办学特色与当代价值

前言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可以看出,院是指有围墙的房屋。书院最初是僧人说法布道的场所,后来发展成用围墙围起来的用以藏书﹑校书的地方,最后演变为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教育组织。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改制于清末并最终走向终结,延续了一千多年。

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北隅,其前身是“睢阳学社”,五代后晋时戚同文讲学之所,其办学历史有几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宋初制度完善﹑名儒汇集,有着重大影响的书院之一。其独特的办学方式对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一、应天府书院的历史沿革

(一)五代时聚徒讲学的南都学社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官学废弛,然而在动乱中的士人并没有沉沦,他们有的入世为官以拯救社会危亡,有的隐居山林著书讲学,其中萌芽于唐中后期的书院尤其得到士人们的钟爱,作为应天府书院前身的南都学社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诞生了。

杨悫,五代时期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不愿出仕便在家乡聚徒讲学,创办南都学社,后得到地方官的大力支持,南都学社日益壮大,继承唐中后期书院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戚同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戚同文,宋州楚丘县人,读书非常刻苦。杨悫去世后,他继承师志,继续教授学生,并且受到将军赵直的礼遇,赵直为他修建学社,招收生徒,始为“睢阳学社”,加之戚同文学识渊博,“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使睢阳学社逐渐成为一个文化教育中心,其弟子“宗度﹑许骥﹑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媵涉皆践台阁。”[2]睢阳学社办学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戚同文的逝世,学社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而停废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