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重新相遇,虽然鲁侍萍早已不是年轻貌美的姑娘,毕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是,当周朴园再一次
当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重新相遇,虽然鲁侍萍早已不是年轻貌美的姑娘,毕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是,当周朴园再一次面对自己曾经最爱的女人时,周朴园的态度是令人失望的。从周朴园的所作所为中,我们没有看到周朴园真正发自内心的后悔,反倒是采用搬家这种手段来躲避鲁侍萍。在这三十年中周朴园数次搬家,一方面是为了生意,另一方面是周朴园害怕鲁侍萍去找他、害怕承担责任。三十年后周朴园再次与鲁侍萍相遇,周朴园出于逃避的心态,决定又要搬新家了。周朴园用不停地搬家这样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逃避责任。他希望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在他的掌控之内,“夫权”在他身上又一次的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父权-对儿子的横暴专制
周朴园在对待自己的两个儿子周萍和周冲时,同样不能摆脱极端的专制,他坚决不容许儿子的言语中有半点的不听从,他是周公馆一切权利的主宰者,丝毫不能忍受自己的威严受到破坏或者威胁。一旦有和他的愿望不一致地情况出现时,周朴园会用“怒视”、“高声地”等封建家长的权威去命令儿子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整部剧里,周朴
园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全部力量。
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管理上,他用冷酷的手段将儿子纳入到他的专制秩序中,充分暴露出他的横暴,以及对合理人情、人性的强烈压制。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他自认为自己的家庭是最完美的,事实上却是满目疮痍,但他还硬撑着,教育周萍:“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2]当周冲试图想要为工人们辩解一番的的时候,周朴园的几句话就让周冲不敢继续往下说了,他不接受儿子的意见,更不允许儿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周冲心里一直喜欢四风,所以他希望父亲能让四风也上学,最终,事与愿违周冲想要帮助四风上学的愿望也宣告破灭。周冲接二连三地从父亲那里碰壁,使这位原本怀着憧憬与幻想的文艺小青年对父亲的崇拜完全消失。周冲也非常明确地表达出他怕他爸爸,不敢和他爸爸亲近,儿子和父亲之间,缺乏父子亲情,儿子只是非常机械地服从父亲的命令,这是周冲的不幸,也是周朴园的悲哀。周冲试图从思想上向“父权”发起挑战,结局则是不言而喻,从周朴园的所作所为中明显感受到他专制横暴的性格。因而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构成了周朴园生命初期较为圆满的现实性格基因,在充满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传统文化中,造就了他突出的“传统个性”。[3]
(三)中医文化对周朴园的影响
另外,周朴园让蘩漪喝药这一情节中,明显的看出蘩漪喝的是中药,然而周朴园更信任的是德国的克大夫,也即是他给妻子请了西医,以周朴园的家庭条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他都请的起。然而,周朴园却认为喝中药对妻子的病情更为有利。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国粹之一,在西医没有传入之前,中医在中国的大地上同样挽救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周朴园的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