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i-C细化剂的细化合金机制的原理上如下:Al-Ti-C加入铝的熔体中后,异质形核核心分布在合金其中,这些质点在冷却中可以当做是Si的附着点
1、 Al-Si合金的组织特征
Al-Si二元合金具有经典的二元共晶。室温下仅会形成α和β两种相。α相为硅溶于铝而形成的固溶体,性能大致与纯的铝相近,因此阿尔法相也可以写为α(Al)相。共晶的温度为577℃,此温度下,Si的最高溶解度是1.65wt.%,远高于室温时的0.05%。β相为铝溶于硅而形成的固溶体,其含量极少,因此可以将β相看作为一种纯的硅相。可将Al-Si系合金可以分为三类:(1)过共晶Al-Si合金,(2)共晶Al-Si合金,(3)亚共晶Al-Si合金。三类的含硅量从高到低。当Si的含量在1.65-12.6%时,结晶时首先析出α相,到577℃时,再析出(α+β)共晶体。在共晶体中,大部分情况下β相也可以被称为共晶硅。铸态下,共晶硅若不经过细化和变质处理,将会呈现出粗且大的片状;过共晶合金中出现的β相被称为初晶硅。在铸态下,同样的若未经变质的处理,也将呈现为块状或板片状。
在Al-Si合金的相图中,合金结晶温度的范围与硅的含量呈现反相关的关系,共晶体的数量与硅的含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合金的流动性随着硅含量的上升而增加,热稳定性也会变得更好。实际生产中,常用Al-Si合金的Si含量大都在5%以上。当Si含量超过13%时,随着含Si量的增加,粗大的初晶硅相将会出现并不断增加增大。这种组织会割裂组织,最终导致该合金的铸造和力学的性能降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合金更广泛的使用。因此,过共晶合金在熔铸过程中需要进行细化处理,以便得到所需的合金。
2、Al-Si合金的磷细化处理研究现状
P变质Al-Si合金的机理为:Al+P→AlP[2],由于AlP与Si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非常相似(AlP为0.545nm,而Si的为0.542nm,仅相差0.003nm)。根据晶体结构相似、晶格常数相应的原理,Si结晶时可以将AlP作为异质晶核,将原子依附于AlP上。独立结晶的初晶Si,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力学性能,提高了合金的抗拉伸强度和耐磨性能。含磷细化剂中,赤磷和磷盐细化剂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磷的吸收效率以及转化率都比较低,细化的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效果。因此,含磷中间合金细化剂因为具有环保无污染,效果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在含磷的中间合金的细化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为以下几种:
Cu-P中间合金
当铝合金成分中有Cu元素时,可将Cu-P中间合金当做合金的细化剂,但由于Cu-P中间合金的溶点比较高,在合金中难以融化。并且由于其比较重,密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容易在金属中发生沉淀偏析。不适合用静置炉来生产,而比较适合用感应炉来生产。应用最多的为Cu-(8%~10%)P中间合金,加入量为合金质量的1%左右。当Cu-P中间合金作为变质剂时,溶体的保温温度比较高并且保温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大大增加了能耗,且易于发生沉淀偏析,不适合用于静置炉生产。再加上生产的铸件的质量不稳定的缺陷,从而最终导致了其得不到大规模的使用。
Al-Cu-P中间合金
Al-Cu-P合金可以利用粉末冶金的方法来制备。所谓的粉末冶金法,就是将微粒的粉末与合金的粉末混合在一起然后在真空中烧结,最后在某些温度下挤压合金使其成为所需线材的一种加工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所用时间短,细化效果比较好,加入的合金量也比较少,还具有在线变质的优点。用此种中间合金对A390铝合金的溶体进行细化与变质处理,在流动的槽内加入 Al-Cu-P中间合金后,初晶Si可以获得有效的细化,合金中磷的实际吸收率为22.4%,远远高于Cu-8.2%P合金炉内的实际吸收率6.62%。另外,Al-Cu-P合金不会释放出有的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由于该中间合金的制造成本较高,不符合经济性的原则,因此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