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国外计算机界,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多篇相关话题论文首次亮相于美国计算机界。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主要由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设备组成的能够供人们收集、存贮、传递和加工各种信息的系统。[1] 20 世纪初,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出现,伴随着因特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也日益发展,并且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升。对于日常生活中信息管理的强化,信息资源的及时捕获,决策模型的演变,带来了诸多方便与实效。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办公、工厂生产、政务服务的过程中,都有着广泛的渗透与应用,有效促进了日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效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放眼国外计算机界,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多篇相关话题论文首次亮相于美国计算机界,这些论文引入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的概念,并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作了介绍与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叶,管理信息系统进入多家美国知名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所的视野范围,麻省理工大学就有了对数字化校园的构想。20世纪80年代中叶,学校教务管理与MIS系统的完美结合诞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过多年实践与持续摸索,20世纪末,高效管理信息化已在众多高校成功应用,极大提升了学校教务管理水平,为校园的数字化的普及提供了蓝本。
与此同时,自1979年开始,每年一度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议在美国举行,该会议面向全国,辐射广泛,逐步成为国际顶尖的行业会议,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贡献了力量。伴随着因特网时代的不断壮大,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也日臻完善,多数网民对基于C/S模式的MIS系统不甚满意。针对这种情况,在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心研究与打磨下,基于B/S模式的MIS系统应运而生,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
在国内,我国各个高校的管理应用软件大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比之下要晚于发达国家二十年左右。[2]随着“互联网+”时代进程的加速,国内各高校对于学生成绩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也日益重视。在加大对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他们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水平,以此来促进校园信息化的实现。
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办法,整合校园内外已有资源,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利用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相关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成立软件开发领导小组,将责任明确到院系、明确到个人,层层加压、多措并举,开始建立有着浓郁校园特色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立足校情、功能各异,结合师生意愿,不断完善升级。
部分不具备自主开发系统的院校,则以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与校外软件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系统。这些软件公司大都资质雄厚、软件开发经验丰富,能较好的完成学校交办的任务,满足学校成绩管理反面的各种需求,能够对系统定期进行升级与维护,服务学校发展。
经过长期的开发与研究,已有多种语言、多个版本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问世,这些系统大都设计精良、功能完善,贴合学校实际需求,能够满足学校成绩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多篇介绍相关技术与经验的论文发表于各类期刊,也有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以此为题,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不断开阔开发者的视野,充实开发者思维,推动着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为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