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GPS定位、Zigbee网络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国外已经对危险品管控系统有了比较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将有关技术使用到了到了危险货物管控领域。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危险品运输相关的研究较为晚。1988年我国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2001年我国高速公路成为世界第二,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增加,危险货物的公路运输量也逐年上升,这不仅体现在危险货物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危险货物的类型上。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危险品运输量就约有2亿吨、3000多个类型。在我国,政府机构对危险品存储及运输行业的监管力度还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力的管理系统。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该领域的管理。
危险品进行监控的常用方法是铅封,同时在铅封上面打印上唯一的数字识别码用来记录运输车辆从装载到卸载全程中的所有作业情况,当载运危险品的车辆到达目的地以后,司机将车牌号与铅封号一同给终点人员并且检查二者是否一致。由于铅封是一次性的,所以运输过程中铅封识别码很容易被伪造,这也就暴露了现在的危险品运输过程中存在监控盲点[4]。
我国危险品贮存运输管理体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成立的,先后发布了多个危险品管理办法与标准。其中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必须为装有危险品的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设备,进而使监控道到的数据准确能够具备实时性与完整性,确保危险品能够时刻处于安全状态下。从2011年1月1日起,没有按照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或未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的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暂停营运车辆资格审验。
近年来基于3G网络的报警系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为了加强对危险品管控系统的安全管理,虽然国内大多数车辆都安装了导航定位系统,监控定位系统也被应用到了一部分的运输公司,但是这些系统的监控检测大多数只停留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在的位置,不能对危险品状态信息、车辆状态等进行全面的检测[5]。
2、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以来,随着GPS定位、Zigbee网络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国外已经对危险品管控系统有了比较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将有关技术使用到了到了危险货物管控领域,为危险品运输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国外利用RFID、GPS等无线通信技术解决危险品存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监控与追踪。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产生,国外研究者将其安装在危险品运输车辆上,对危险车辆实施位置定位,使中心能够时刻掌握车辆行驶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作出调度,让装有危险品的车辆能够更加安全的进行运输[6]。美国先后建立了与危险品运输事相关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危险品事故分析。然而GPS只能实现物品的监控定位,不能对其自身信息进行检测,无法得到危险品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国外一些国家已经研究出了对危险品如易燃易爆气体传观器及检测装置,该研究可以对危险品的泄露及时作出检测,但是却缺少了对危险品的监控功能,如果进行长途运输,就暴露了存在监控盲点的问题。
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大多数国家先后建立了危险品车辆网络监控和通讯系统。总之,运输路线和时间安排是危险品运输频繁研究的领域,高速公路上的危险品路由研究的重点是从危险品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最短路径问题;其次,多数研究集中于事故发生时的分险成本,近两年大多数的路由研究将人口分布作为唯一的分险成本组成部分。国外各个国家对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都有了相对比较深入的研究,累积了比较丰富的实际经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