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聚丙烯酸铵、聚丙烯酸钠和CA-2500,通过测定各分散剂作用下铜铬黑、三氧化二锑和DBDPE体系的分散状况,挑选最优秀的分散剂。并将其与PPO-PEO或Tween 80组合为复合分散剂,通过改变复合分散
摘要:本文选用聚丙烯酸铵、聚丙烯酸钠以及CA-2500等聚电解质类超分散剂,探讨了上述三种分散剂及与PEO-PPO和Tween 80等两种非离子型超分散剂复合后,对铜铬黑、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分散影响。结果表明:铜铬黑体系中,聚丙烯酸铵和CA-2500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三氧化二锑体系中三种分散剂都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十溴二苯乙烷则需在PEO-PPO的复合分散剂中才能得到较好的分散。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olyelectrolytes such as ammonium polyacrylate, sodium polyacrylate and CA - 2500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three dispersants and two nonionic dispersants such as PEO - PPO and tween 80 on the dispersion of copper chromium black, decabromodiphenylethane and antimony trioxi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monium salt and CA - 2500 had good dispersion effect in Cu - Cr - black system, and all three dispersants in antimony trioxide system had good dis-persion effect. Decabromodiphenylethane needs to be dispersed in PEO - PPO complex dispersant.
关键词:超分散剂; 水性体系; 分散稳定性
Keyword: Hyperdispersant;Water system;Dispersion stability
目录
1、绪论 4
1.1 引言 4
1.2分散剂概述 4
1.2.1 分散剂的分类 4
1.2.2 超分散剂的分类 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4 测试样组的选取配对 5
2、实验部分 5
2.1 实验仪器 5
2.2 实验试剂 6
2.3分散相结构分析 6
2.4.分散性能测试 8
2.4.1 分散体系分散稳定性 8
2.4.2 分散体系分散细度 8
3、实验结果讨论 8
3.1铜铬黑在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铵和CA-2500中分散 8
3.1.1 聚丙烯酸钠对铜铬黑体系的分散影响 8
3.1.2 聚丙烯酸铵和CA-2500对铜铬黑体系的分散影响 8
3.2 三氧化二锑在聚丙烯酸铵、聚丙烯酸钠和CA-2500中分散 9
3.3 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铵和CA-2500对DBDPE的分散 10
3.4 复合分散剂对DBDPE的分散 11
3.4.1 PPO-PEO型复合分散测试 11
3.4.2 Tween 80型复合分散测试 12
3.4.3 小结 13
4、结论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绪论
1.1 引言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现代社会对特种材料的研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为了获取相关性能优异的材料,必须提升构成材料粉体的相关物化性能。根据分散的介质不同,常见的分散体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相为主的非水性体系以及水为分散相的水性体系。由于有机溶剂客观存在的毒害性和潜在的空气污染风险,加之十八大以来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对绿色化学概念的强化,都使得非水体系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制约。因此,探究开发具有实际工业使用价值的超分散剂,完善相关反应工艺,填补超分散剂研究空白,都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1.2分散剂概述
1.2.1 分散剂的分类
水性体系分散剂主要有无机分散剂、有机分散剂以及超分散剂三类。
1.无机分散剂
无机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机理是静电稳定机制,即主要是通过静电物理吸附、特性吸附、定位离子吸附等方式使粒子带上正电荷和负电荷,增大粒子表面的静电斥力,提高了位能曲线上的位垒值,从而使粒子在热运动、布朗运动过程中难以进一步靠拢、团聚[1] 。
2.有机分散剂
有机分散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包含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类。实际生产生活中,非离子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3.超分散剂
超分散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高效分散剂。相较于传统分散剂,其具备更加杰出的分散机能。其分散原理与无机、有机小分子分散剂基本相似,又不完全相同。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机理除了改变粉体表面的电性质, 增大静电斥力外, 主要还是通过增大高分子吸附层厚度来增加空间位阻作用[2]。同时,超分散剂在进入固液以及油水界面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性能, 而且发生在其界面上的吸附作用不像传统分散剂那样容易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故在较低浓度时,超分散剂就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 且机能与温度和盐的相关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