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探究明清“三姑六婆”形象成因(2)

(二)学术史回顾 从妇女史角度出发,三姑六婆中的宗教女性和女医们,因为涉及宗教史和医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台湾学者衣若兰所作的《三姑


(二)学术史回顾

从妇女史角度出发,三姑六婆中的宗教女性和女医们,因为涉及宗教史和医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台湾学者衣若兰所作的《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 ]一书,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论述明清时期“三姑六婆”群体的著作。作者以“三姑六婆”为核心,考察明代妇女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依据“三姑六婆”不同的职业功能,衣若兰将其分为医疗、虔信和中介三大群体进行概述。[ ]此外,作者通过梳理从宋代到明代文人笔记中对“三姑六婆”的有关记载,分析了明代“三姑六婆”污名化的现象与成因。[ ]

陈宝良的《从“女山人”、“女帮闲”看晚明妇女社交网络》[ ]从妇女社交网络角度讨论三姑六婆的帮闲化问题。陈宝良从晚明文人笔记出发,认为三姑六婆群体在晚明以后,开始出现“帮闲化”的特征。而这些“女帮闲”同“女山人”一道,构成了晚明妇女社交的主要媒介群体,形成了更为新型的妇女社交网络体系。

美国学者费侠莉(Charlotte Furth)写作了《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 ]一书,从传统中医对女性身体的研究入手,展现了宋明时期,中医妇科的发展脉络,在著作中,费侠莉对明代的女医群体,尤其是谈允贤,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并从医学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研究分析。

在台湾学者陈玉女的专著《明代的佛教与社会》中就有收录探讨宗教女性的论文,例如《明代堕胎、产亡、溺婴的社会因应》[ ],《明代妇女的疾病治疗与佛教依赖》[ ],张芮菱的《试论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中的女性问题》[ ],濮文起的《女性价值的张扬——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的妇女》。[ ]

李伯重在《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一书中,认为三姑六婆对宋元明清时期节育、堕胎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有着巨大影响。

张昂霄在《明清三姑六婆群体研究》[ ]致力于还原明清三姑六婆的真实面貌以及她们对女性的生活影响。

还有一类便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三姑六婆的真实面貌。例如许璟梓的《明代三言小说中三姑六婆形象探究》[ ],闫静的《三言二拍尼姑形象研究》[ ],王建科的《试论僧尼道姑情爱在中晚明戏曲小说中的文学表现》[ ],张丽丽的《明清小说中的牙人形象研究》[ ],等等,都是从明清的小说中,从艺术化的三姑六婆形象的表现,来间接反映明清社会思潮和三姑六婆真实存在的形象以及地位的变化,这也是研究三姑六婆不可或缺的角度。

(三)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前人对三姑六婆的研究主要是从妇女史、社会史、经济史、医学史方面入手,而本文想要运用该心理史学观中的动机心理,来探究三姑六婆这一群体给世人的形象背后所蕴藏的成因,从而更加深刻地来理解三姑六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时的妇女,文人的心理需求。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曾说过:“历史学最终要阐明的论题是人类的意识。”[ ]虽然这句话有些过分夸大而忽略其他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史学的重要性。在考察历史人物乃至社会集团的行为举动时,我们不但要熟悉彼此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还必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包括认识、意志、情感等心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

心理史学是有历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的动机,主要运用在个人传记、家庭史和集体心理这三个领域。[ ]艾里克森的《青年路德:心理分析学与路德研究》[ ]是个体心理动机描写的典范,在胡勇的《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 ]中,探讨了瘟疫发作时,普通民众的集体心理,从开始的嫉妒恐惧到丧失理性,以及伴随着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出台和瘟疫的有效控制而又回归于理性,有学者提出,除去以上三个领域,心理史学应该把社会与历史的重大问题列出考查范围,例如1929年“废止中医案”事件时,中医界的集体抗争心理,还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医生集体心理。[ ]而三姑六婆作为一个群体,大量出现在明清小说、方志、家训等资料中,记载了他们的行为和个性,生活模式,社会背景,对这些人物的描述形象生动,成为笔者去探寻的这一群体心理轨迹的线索。笔者通过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对三姑六婆所产生的活动的背后的心理进行剖析,也同时关注与三姑六婆交往的妇女和男性群体,探究知识分子对三姑六婆猛烈抨击的背后所反映的是怎样的心理动机,文人士大夫是否过于夸大了三姑六婆的负面形象,三姑六婆对于明清社会来说,到底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存在,还是的确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以此来更好地看待三姑六婆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