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2)

本文以已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为基础,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全面回顾中欧在历史上的纺织品贸易背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非常缓慢


本文以已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为基础,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全面回顾中欧在历史上的纺织品贸易背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非常缓慢,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再对贸易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第二,将影响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因素分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贸易环境因素,其中需求因素选取的是中欧居民收入水平因素和汇率变化的因素;供给因素选取的是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因素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贸易环境因素则选取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因素、自然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取消全球纺织品配额”事件对贸易的影响。第三,根据已经发生的贸易现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分为政府、纺织行业和企业本身这三个层面,三方面通力合作,加强交流,争取发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共同面对中欧纺织品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背景及现状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发展背景

从古代丝绸之路以来,纺织品就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国家经济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将中国纺织品推向了世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艰难起步。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在古代就已享誉世界,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国内的许多产业都进入了重新起步的阶段,纺织品产业也名列其中。在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帮助下,我国的工业重新得到了发展。工业体系重新组建起来的同时,纺织品行业也依靠着机械设备的更新,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到七十年代末,我国纺织业已形成了原料充足、技术过关、品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在这一阶段,我国纺织品行业主要还是面向国内市场,对外出口额仅约为二十亿美元,以低端产品为主,主要目标是以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换取其他行业发展所需的物资、技术等。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出口量不大,所以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比例很小,但持续出口、鼓励出口的政策给我国之后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二是迅速成长阶段。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有了跨越式的进步。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纺织品行业也获得了许多机遇,从对内满足国民需求为主,转变为向外出口为主。当然,这都得益于我国内部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与重组,积极提高自身水平,勇于做出企业改制等决策,给企业注入活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到各行各业。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纺织品出口额连续稳定上升,终于在1994年时,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家。此时,欧洲联盟刚刚成立,中国也将欧盟作为纺织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

三是调整升级阶段。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126个成员国之一,纺织品行业也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相对之前也会更公平、更自由。WTO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惠政策大大提升了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原料与生产的低价优势以及非常低的劳动力成本让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纺织品再一次获得了较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但仅依靠数量却不能够弥补无法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劣势,问题也随着时间渐渐暴露出来。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自欧盟正式成立以来,由于发达国家数量较多,纺织品需求量较大,其市场一直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据统计,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市场出口额占对世界出口额的六分之一。即使在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制度的情况下,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依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力。从2007年开始,欧盟一直作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并且在出口额增速上同时保持在首位。由图1.1可知,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贸易额从2005年的50.71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02.26亿美元,增长率为101.54%。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盟的数量较多,与进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常年的贸易顺差引起了中欧双方频繁的贸易战。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欧双方都意识到了合作比“战争”更重要,双方的经济贸易合作程度也越来越深。欧盟将我国纺织品的限制减弱以后,就成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首要目标市场,贸易增速超过美、日两国,中国也成为了欧盟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