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城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2011-2013年,各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快速扩大,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为了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决定2014—2016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行动计划中强调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实施以来,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省内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总体发展也保持着良好势头。但相比较而言,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有待提高和改善之处。特别是浙中城市的学前教育相较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在事业规模、经费投入、生均成本、教师队伍、教育环境质量、幼儿发展水平教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和差距,以及诸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在实践中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关键之处。

国内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其一,教育资源来源的研究,包括如何分配社会资源,使教育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和研究不同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对教育的投资和形成的分担结构。其二,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配置研究,包括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和不同类型与校际之间的分配状况。大多数研究者都注意到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是目前国内争议最大的问题,研究者们就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展开了较为激烈的争论。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围绕公平、效率和质量进行的。而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集中在少数民族、种族、女童等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上。非常典型的一项研究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1966)。科尔曼报告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教育的平等受制于社会经济平等,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经济平等,从而把教育平等问题提高到改造社会的整体目标上。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由于种种原因相继走上教育市场化改革之路。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实质上是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不仅关注教育投入,同时也更关注教育产出,为此,一系列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改革也由此展开。

毫无疑问,国内外的已有研究为我们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可以看出,国内整体对于学前教育的系统研究还是较为缺乏的,同时缺少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研究。而国外的研究者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对于这种主张,我们必须持有慎重的态度。由此,对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还有不断深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