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美国涌现了大量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证文章。Becker等(1998)更高的内部控制质量通常会导致更少的盈余管理,因为它限制了管理层的行为
1、内部控制文献回顾
内部控制由来已久,从学术界的学者到实务界的经验人士,都对其比较关注。内部控制发展至今,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在其概念、理论的方面,研究方向逐步转向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即内部控质量的评价。
Ge和McVay(2005)欺诈和意外的业务失败的存在导致了财务报告制度的缺乏充分性,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问题。Doyle (2007)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薄弱,通常就会具有较低的质量的收益。而内部控制的薄弱与低质量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是由公司的总体控制水平推动的,这可能比“审计”更难。 Ashbaugh - Skaife(2007)发现审计人员确认对先前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不进行修复的公司相对于能修复其控制问题的公司而言,增加了不可靠的质量。Schneider and Church(2008)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也对管理层对财务报告流程的监督产生了影响。Chan等人(2008)认为,“萨班斯法案”第404条促进了内部控制和收入质量的提高。
方春生等(2008)利用问卷调查,研究中石化内部控制情况。张国清(2008)指出,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并不必然会有更高的盈利质量,并且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和收益质量的企业的一些内在因素。陈汉文、张宜霞(2008)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构建了厦大内控指数。张兆国(2011)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李洁(2013)构建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检验矩阵,分析内部缺陷。迪博公司,通过指数分析,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构建了内控指数。
2、管理层盈余预测文献回顾
Soffer、Thiagarajan和Walther(2000)经过研究发现,在进行盈余预测的时候,上市公司更喜欢对“不好”的信息进行盈余预测,公司的管理层会将“不好”的直接发布出来,在资本市场中展露;而对于“好”的信息,管理层则会选择慢慢释放,将“好”的信息在盈余预测披露的时间与监管部门要求的公告时间之间逐步渗透给信息的关注者。Barton和Simko(2002)发现盈余预测给代理人提供了一些灵活性,通过在报告公司业绩方面作出许多判断和假设,使用酌处权。Cohen等(2007)操纵收益的实际业务活动就是减少研究与开发,广告和维护方面的自主支出,或延迟启动一个新项目以实现收益目标,即使这种延迟带来了小的牺牲价值。Badertscher(2011)指出,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改变经营,投资或融资决策的时间安排或组织结构有针对性地改变报告的特定方向的收益。
3、 内部控制质量与管理层盈余预测
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美国涌现了大量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证文章。Becker等(1998)更高的内部控制质量通常会导致更少的盈余管理,因为它限制了管理层的行为,这些行为中主要的是内部控制可以限制其用来管理财务报表收入的自由裁量权。Feng M.(2009)发现报告无效内控的公司,其管理预测准确性显著降低;当内控缺陷影响到已售存货收益和成本时,对预测的影响最大;当内控问题得到改善后,管理预测准确性与内控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再显著。当披露内控重大缺陷披露后,管理者会改变他们的盈余预告行为,即如果缺陷持续,管理者极有可能停止发布盈余预告,即使发布盈余预告,也将是不明确的盈余预告。方红星等(2011)发现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显着抑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和实际的基于活动的盈余管理,他们还发现,鉴证报告的保证程度越高,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程度反而越低。张国清(2008)认为,经营业绩与内部控制质量负相关。王鹏等(2013)认为,如果一个企业由国家控制,内部控制的水平就相对越差,质量更低,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了比较多的盈余管理;而对于一个控制权没有掌握在国家手中的企业,则得出相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