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目前的关于传统文化趣缘群体的整体研究状况来看,理论化的研究较少,因此理论化和实证化将不断地研究升级。
就国内目前对趣缘群体的研究来说,很少有专门进行群体发展困境归因的论述。比较有限的对于趣缘群体的研究,有对于趣缘群体的形成基础与价值观等进行分析的,如一项对于上海某足球俱乐部球迷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面调查,并突出其高度一致性 。有着重分析趣缘群体的某项社会功能的,如一项针对黄梅戏戏迷群体进行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趣缘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并提出趣缘群体中的社会互动对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京剧的票房发展现状,有研究者提出鼓励票房直接与京剧院等艺术院团合作,扩大趣缘群体的规模 ;或者以政策形式将京剧艺术的普及融入到国民的各个教育阶段中去,提高新生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 。
从国内目前的关于传统文化趣缘群体的整体研究状况来看,理论化的研究较少,因此理论化和实证化将不断地研究升级。
参考文献
[1]马少波著,《中国京剧史》,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 1999版。
[2]齐如山著,《齐如山国剧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版。
[3]张伯驹著,《张伯驹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版。
[4]吴小如著,《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5]刘曾复著 娄悦编,《刘曾复京剧文存》,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版。
[6]刘峥:《京剧票房群体调查及美学研究》,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第85-90页。
[7]宋路霞:《从公子哥儿到京剧名角——李鸿章曾侄孙李家载的票戏逸事》,载《档案春秋》,2009年03期,第27-31页。
[8]褚秋艳:《20世纪早期上海京剧营销初探》,载《戏曲研究》,2008年03期,第326-228页。
[9]仲立斌:《北京京剧票房现状一瞥》,载《中国戏剧》,2010年03期,第67-69页。
[10]施旭升:《论京剧艺术生态的文化建构》,载《戏曲艺术》,2010年01期,第35-40页。
[11]吴小如:《在京剧大师马连良艺术百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戏曲艺术》,2010年01期,第55-59页。
[12]张俊慧:《趣缘群体发展条件及其社会影响》,载《新闻世界》,2015年03期,第45-46页。
[13]范肇鹏:《上海的京剧票房及其他——兼谈对多形式业余京剧爱好者活动的扶植》,载《上海戏剧》,2005年10期,第34-35页。
[14]章雯:《试析趣缘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以黄梅戏迷群体为例》,载《黄梅戏艺术》,2005年3期,第17-18页。
[15]谢润昌:《上海京剧票房的现状和持续发展的建议》,载《中国演员》,2015年4期,第27-28页。
[16]胡申生、黄晓春、张蕾蕾、于远飞、张虎祥:《上海“蓝魔”球迷趣缘群体的调查研究》,载《体育科研》,2005年第26卷第1期,第11-16页。
[16]Ashley Thorpe,“Transforming Tradition: Performances of Jingju (“Beijing Opera”) in the UK”,Theat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Vol.36 (1), pp.33-46
[17]Goldstein,Joshua,“BEIJING OPERA COSTUMES: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Character and Culture”,Pacific Affairs, 2009, Vol.82 (3), pp.511-513
[18]David,“Amateur Beijing Opera Artists in Hangzhou”,Cultural Dialogue, 2003, (03), p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