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以杭州市M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营为例,在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社会工作介入运营社区公共空间的路径与维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的发展在我国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全国各地都针对各自的实际状况开展了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模式的探索。

杭州市是最早进行社区建设试点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杭州在探索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方面不断创新。本文以杭州市M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营为例,在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社会工作介入运营社区公共空间的路径与维度。笔者首先从服务宣传力度不足,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工专业能力不足及其运营主体的作用发挥受限等角度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空间运营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社区居民公共精神欠缺、社工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最后从促进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效率及社工的反思能力、社工加强与其他社区主体的联动,积极开展对社区居民的活动需求调研,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服务效率,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再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公共空间;城市社区

一、文献综述

(一)不同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概念

1.地理空间视角

地理空间视角下,规划学专家们将社区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物理实体空间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场所”,为社区居民开展休闲、健身、娱乐等各类交往活动提供条件,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且不能被确定为私有产权,如社区公用道路、公共绿地、健身区、公用广场等,这些公共领域、空间对每一位社区居民开放。其中,美国学者纽曼(O. Newman,1972)提出的经典的防卫性空间模型,认为一定的建筑特点可以加强社区感,而这又可以转化为集体责任感。另一位不能忽视的学者是扬·盖尔( J. Gehl,1996),他提出的PSPL调研法( 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 ,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通过对市民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状况的调查,探究空间环境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联。

2.政治、社会学视角

国外的政治哲学或社会学领域对“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的研究理论主要来源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是行动者透过言行展现自我、与他人协力行动的领域”,人的条件、人的存在以及人的政治性是由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成就的。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看作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不受政府干预的社会成员自由批判、商讨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公共交往场所。除此之外,他将公共领域的产生归结于在博物馆、图书馆、咖啡馆、剧院、俱乐部等这些公共场所中的“理性和批判性地辩论”。

国内学者中,刘增荣(2000)将城市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居民社会活动集中的地方”,它不仅是指一块远离家庭和亲密朋友的区域,而且是一块熟人和陌生人可以聚集的区域,肯定了公共空间中的公众活动以及公共价值。柳立子(2014)则将城市公共空间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不受限制地自由出入、自由使用和自由交流的场所和空间。李德华(2001)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定义,认为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空间。李昕阳、洪再生等(2015)则强调了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认为社区公共空间是指居民物质、精神生活使用的公有户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