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师陀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笔下的以中原地区为蓝本所刻画的乡土中国;查阅相关的师陀研究资料,从他人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师陀形象以及有关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师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代表性的乡土作家,他笔下的乡土世界独具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在文坛享有广泛声誉,但是由于作家本人较为低调,他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作为描绘故乡风土人情以及社会风貌的作家,师陀与其同时代的乡土作家沈从文、废名有较大的不同,他对于故乡的描绘有较少的歌颂与赞美,着重在于批判和揭露,有着近似于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倾向。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通过收集师陀的生平资料,了解到他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通过阅读师陀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笔下的以中原地区为蓝本所刻画的乡土中国;查阅相关的师陀研究资料,从他人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师陀形象以及有关其作品的相关评价,这使我对于作家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在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这篇文献综述。
现将我参考的文献综述一下:
1.尹雪曼:《师陀与他的<果园城记>》
主要观点:本文认为在《果园城记》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六种不同类型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一个道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有些地方,有些人却依然还在那里,停滞不前,这何尝不是一直悲哀。相对于 前几部作品,虽然批判意识有所减弱,但仍是“把情感给了景色,把憎恨给了人物”。
2.刘西渭:读《里门拾记》
主要观点:本文以《老残游记》作为引子,指出师陀小说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拥有观察和文章。与沈从文等作家不同,师陀的小说充满了浓重低沉的气息,甚至使人感到压抑,但这却是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作者的揭露是在于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却不参杂着极度憎恶的情感,他的讽刺反而表现了他的爱和同情,文坛上需要沈从文给我们美好,但也需要师陀这样的作家给我们丑恶,因为这就是作家所共有的相同的光荣起点。
3.邵明波:《<寒食节>:没落的乡村,丑陋的人生》
主要观点:本文以《寒食节》为例,指出了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熏陶之后的,拥有了现代眼光、理性、情感和胸襟的乡下人在面对故乡破落腐朽的现状后无情的撕破嘴脸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人物的没落也象征着乡土的没落,作者的一次次批判虽然为其自身带来了误解和冷遇,但却批判的真实。
4.马守丽:《师陀小说创作中乡土观的变化》
主要观点:本文以三个时期师陀创作的变化为主要论述点,分别介绍了芦焚时期用力过猛的批判、从芦焚到师陀的过渡时期对乡土的眷恋与批判相交织以及师陀时期对乡土这一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乡土观念逐渐不再那样尖锐,从最初的向左翼倾向逐渐向京派倾向,形成了整个创作上的左翼与京派之间的风格。
5.刘元:《论师陀的乡土小说创作》
主要观点:本文认为,深刻的文化反思是师陀重要的艺术贡献之一。文章以分析了师陀笔下“游子还乡式的模式”中的跋涉者形象以及对其作品中对于生命和文化进行反思。
6.吴振文:《师陀小说“小城叙事”研究》
主要观点:文章主要研究以《果园城记》为代表的小说中构筑起的小城世界,重点剖析他笔下小城社区形态中城与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他在建构这种异于乡村与都市的文学表现空间时,在叙事艺术上表现出的特点。本文旨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乡土叙事与都市叙事的两极研究中,剥离出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小城叙事研究。
7.魏传业:《师陀乡土小说论》
主要观点:文章以两部分内容对师陀小说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师陀作品中的废墟意象和跋涉者意象,并对师陀小说的艺术探索与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