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典型的音高轮廓在音节上可以区别词义的声调语言(三端木,2007)。目前,大多数学者在前人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汉语声调是在西周时期(秦汉时期)和汉代形成的。
摘要:“平分阴阳”是一种语言现象,平分阴阳是中国近代汉语声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元朝的周德清(1277-1356)就清楚地反映了元朝中原音韵的情况。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和现代汉语方言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法并参考押韵书,认为“平阴阴阳”现象不应发生在元代,同时中国音调的变化与声母的清浊关系密切,全浊声母在宋代已经消失。因此“平分阴阳”不应该产生于元代,但也不会不迟于宋代。
关键词: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 全浊声母变为清音(清音);音变;历史比较法;元代汉语方言;宋代
综述
普通话是典型的音高轮廓在音节上可以区别词义的声调语言(三端木,2007)。目前,大多数学者在前人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汉语声调是在西周时期(秦汉时期)和汉代形成的。古代中国的语言与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从古至今,中国语言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时期。例如,去声即降调在晋朝代应运而生;浊音上声与全浊上声在后汉五代变成了去声;平声调分为阴平与阴平,上声变为“升调”,而入声在元代则慢慢消失。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元代的音调变化,即平声调分裂为阴平和阳平。
(一)我们相信我们所记录的中原音韵同样反映了元代的语音现象,但我们怀疑的是平调分为阴平与阳平是否发生在元代。研究汉语音韵学的语言学家主要依靠古代押韵的书籍,他们可以编写不同的押韵的书,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记录在案。例如,在元代,中国戏曲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元代的周德清(1277 - 1356)便描写中原音韵以满足戏曲创作的需要。与传统的诗化散文相比,中国戏曲的形式并不正式,相对而言比较通俗。为了缩短戏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在普通民众中流行,周德清强调,词在戏曲中平分成阴阳是戏曲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德清在他的书中明显地说明,字或词的阴阳在戏曲中应使用的曲调。这就是为什么中原音韵是独一无二的,精确的,不同于其他韵书的原因(杨乃思,1981)。此外,中原音韵为后来的语言学家研究元朝的汉语音韵提供了元代汉语口语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对客观现象的科学分类。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判断中原音韵的材料,就断言平调在元代才平分阴阳是不足为信的。
(二)众所周知,声调的分裂、整合与汉语声母的发音有着密切的关联。另一个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因素是早期现代汉语浊音变为清音的语音变化现象。
对韵书等材料做进一步的研究,一言以蔽之,古代字典即是由北方文人写的诗。敦煌变文(一种流行的叙事文学在唐代繁荣的形式)是藏语在唐代的音译文本,其与其他民间文学一同列在由周祖谟所写的《唐五代北方语音》一书中。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在中国北方,浊辅音逐步演变为清音伊始于唐武代至邵雍时期(1011-1077)完成演变(蒋少宇,1994;王力,1985)。根据朱熹(1130-1200)描写反切(用汉字为汉字注音的一种注音方式)与摄音(在中国古代的韵字)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宋代便已经出现的浊音清化现象。从朱子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应该是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区域方言的语音变化(李汝龙,1991)。这表明浊音清化现象在中国北部与中国南部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发生。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重写宋代的辅音表,如表2所示。
表2:宋代辅音表
全清 次清 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