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方言“平与阴”与“阳”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帮並仄[p] 滂並平[p‘] 明[m] 非敷奉[f] 微[ɱ] 精从仄[ts] 心邪[s] 清从平[ts‘] 端定仄[t] 透定平[t‘] 泥娘[n] 来[l] 知澄仄照床仄[tɕ] 审禅[ɕ] 徹澄平穿床平[tɕ‘


帮並仄[p]                       滂並平[p‘]                      明[m]

非敷奉[f]                                                      微[ɱ]

精从仄[ts] 心邪[s]                                             清从平[ts‘]

端定仄[t]                       透定平[t‘]                     泥娘[n] 来[l]

知澄仄照床仄[tɕ] 审禅[ɕ]        徹澄平穿床平[tɕ‘]               影喻[j] 日[r]

见群仄[k] 晓匣[h]              溪群平[k‘]                       疑[ŋ]  

在发音方式方面,与宋代相比,元代的辅音系统变化不大,其余的情况:清-次清-次浊。

如果平调是在在元朝平分成阴阳,那么,辅音和四音的组合就好比宋朝的组合这些。(在本文中,我们只把辅音和“平”组结合起来以节省空间。为了避免入声的干扰,我们特此只以阳、平为例)。

考虑到现代汉语的相关组合,我们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塞音的组合中是否存在阳平,塞擦音与阳声韵在现代汉语中有哪些组合?既然“平”辅音与清辅音可以组合在一起,例如“砰、庞”,那么根据他们组合之前在声调系统中的位置,语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其他的语音变化。根据甄尚灵(1988)的研究,在十九世纪末,在西蜀方言中发现了四川方言的语音系统。 Adam Grainger(1900)在《中国西部的西南官话或西南方言》一文中指出,[ts]和[tȿ]属于不同的音位,因此他们可以起到区别词义的作用。但早在20世纪40年代,成都方言中的[tȿ,tȿ‘,ȿ]聚合成[tȿ,tȿ‘,ȿ](杨世峰,1951)。不久之后,在50年代中期,即使中国政府花费很大的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普通话”,但不幸的是,直到现在,四川方言区的人在说普通话的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学习普通话中的区别词声母[ tȿ,tȿ',ȿ]与[ ts,tȿ',ȿ]时,很多人不知道哪些词应该读为[tȿ,tȿ',ȿ],哪些应该读为[ts,ts‘,s]。因此,在四川方言区,这两组词混淆成为当地人说“四川口音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特征(王文虎,1994)。事实上,在19世纪末,[tȿ,tȿ‘,ȿ]的聚合在四川(成都)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有着同样的来源(但是范围较小),况且,在成都方言中[ tȿ,tȿ',ȿ]聚合成[ts,ts‘,s],距今并不久远。与此同时,政府花大力气推广普通话,应该说四川方言区的人们区分声母[tȿ]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但不幸的是,四川方言区的人们所说的普通话并不令人满意。许多语音的变化表明,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类的语音聚合成一个音位,那么语音的不断变化必须依赖于他所在的声音系统。例如,A和B都会聚到C,然后C就会逐渐演变为代替A或B的位置的音。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已经聚合成清辅音声母的浊辅音声母“並[P]”的单词是不可能脱离声母而后演变成阳平的。若果真如此,那么平调即是在元代平分阴阳的。

Hsueh(1975)曾在早期对现代汉语声调的演变做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在中国古代音韵学中,一部分语音可能会有两个或更多的变体,“当浊辅音变成清辅音时,语音变体便会掩盖之前的语音占据语言的主导地位,同时多余的特征便会变成其能起到区别作用的特征”,因此“分裂与中古音的声调比清化重组发生的时间更早”。基于声音和语音演变规律的系统性,我们假设清音,浊音和清音声母都经历了分裂的语音演变,那么“全浊声母演变为清声母”,阳平的“並”填补了阳平“滂[Pʻ]“的空缺,这与现代北京方言的组合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