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词虽然是在宋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的第一人,但对世人大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柳词的内容,意境进行分析,此类文章不胜枚举。而从音韵角度对柳词进行分析的著作寥寥无几。
摘要:双声叠韵是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现象,也唐诗宋词中音韵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双声叠韵不仅是汉语单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亦对诗人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柳永是第一位在宋词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词人,其数量之多为其他词人所不及。文章通过对柳词中构成双声叠韵的几种模式及其使用位置、运用方式的分析,论述双声叠韵对其意境塑造的影响,即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双声叠韵的使用不仅体现出词人卓绝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体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达效果,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真切。
关键词:柳永; 双声叠韵; 表情达意; 意境塑造; 影响
一、 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人们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柳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进行分析,但从音韵角度对柳词进行研究的文章则屈指可数。双声叠韵是唐诗宋词中音韵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反映出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同时对诗词意境的创作与情感表达亦起到重要的作用。王维在《人间词话》中简明地概括了古典诗词使用双声叠韵的情况。“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可见;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期间双声叠韵在诗词中被运用的频率甚高,随着诗词的衰落,双声叠韵慢慢地淡出诗词,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今我们很难在近现代的诗词中找到大量使用双声叠韵的例子。但是双声叠韵作为古典文学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其可以完美地诠释词曲的音乐旋律,也可以更加精准地塑造诗词的意境,表现作者的情感,增加了中国诗词的音乐之美,使其余韵悠长。
虽语音的演变以及现代文与古文之间的差异对古典诗词音韵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历朝历代对于诗词音韵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双声叠韵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在我国的语言学领域中,现存大量且颇为成熟的对双声叠韵的研究,但虽然双声叠韵曾在唐诗宋词中被大量运用,我国对于双声叠韵的与意境塑造之间关系的研究寥若星辰,尤其是对宋词的研究。唐诗中杜甫是运用双声叠韵最多的诗人,目前对杜诗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多。周春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对杜诗中出现的双声叠韵现象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整理、研究、分析、总结。为后人对杜诗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后人对此著作进行的分析,以及其他研究杜诗双声叠韵艺术的论文,又进一步对其诗中出现的双声叠韵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整理,归纳,分析周春对杜诗的研究得失,并进一步总结杜诗中双声叠韵的声韵理论及其特点。同时对于杜诗中双声叠韵的运用进行研究,对其修辞与美感特征及其运用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其艺术特征与对意境塑造的影响。同时也有大量文章指出杜甫最善于使用双声叠韵,其数量之多,结撰之精妙,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其双声叠韵的频繁使用亦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同时使杜诗产生一种铿锵和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此外;大量论文通过杜诗中双声叠韵所反应的音韵信息与《唐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中的异同,以此来了解唐代的音韵信息。由此可见,目前对杜诗中双声叠韵现象的研究,无论是从语音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均有着颇成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