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指存贷款利差、收入结构占比、资本充足率等。
纵观国内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文献可知,各学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1、银行业盈利能力研究理论框架的构造
据调查,西方国家最早开始着手研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早在20世纪初,美国银行家Alexander Wole就提出了沃尔评分法。该方法通过选取一系列能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比率指标,分别指出各个指标在总分中的权重,并计算出每项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比值,从而确定得分。最后令各指标的权重与分数相乘得出综合分数,确定各企业的信用水平。随后到了1919年,北美老牌科研企业——DuPont公司研究出了杜邦分析法。该方法将权益报酬率作为核心,并通过对其的层层分解,了解各项财务比率指标与核心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企业经营、投资和筹资三大环节有机结合,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但是,随着对该主题探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则认为仅用杜邦分析法评价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局限于事后解析,易产生企业因过度追求短时间内的经营成果而忽视长期发展的问题。方芳(2005)提出在评价一家或多家银行的盈利能力时,应综合以下三要素:1、制度安排——基础要素。2、组织构架——中层要素。3、内部经营管理——核心要素[6]。
2、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关于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指存贷款利差、收入结构占比、资本充足率等。而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指GDP增长率、利率和市场结构等。
在微观方面,曹彬(2017)认为,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有益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2]。但我认为,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也需注意完善风险控制。韩莹(2013)把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划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银行。并选择10家国内商业银行在2007年至2013年间的财务数据,利用杜邦分析法,从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业务及管理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四方面,分析前述三类上市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水平[7]。由研究结果可知,国有商业银行总体资产质量较差,应着重提升风控方面的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应该加强产品创新推广意识;城市商业银行则太过依赖利差收入,还需扩大中间业务。李丹(2014)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资产利用率、权益乘数和业务及管理费用率对商业银行绩效提高有正面影响,资产减值损失率则会引起总资产回报率的下降。此外,她还发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随利差的增大而降低[8],这与国内外“高利差,高收益”的传统盈利模式相矛盾。位倩,朱利燕(2017)采取因子分析法探讨了影响2016年15家境内上市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受生息资产和利润的影响[12]。其中,四家国有银行在经营利润方面领先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对生息资产的合理配置还有待加强。
也有一些学者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面展开研究。如卞志村,马佩佩(2014)对2006年至2012年六年中49家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基于国内整个银行体系或是某一性质的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有着积极影响。此外,各银行的市场份额、股权资产比和不良贷款率也是解释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其中,市场份额高、股权资产比大、不良贷款率小的银行具有更高的行业战斗力[1]。可见,加强资本监管、提高资产质量对商业银行的长远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商业银行贷款地理分布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例如,戴志敏,朱莉妍(2015)运用随机前沿法(SFA)建立超越对数利润函数模型,对13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3年间的贷款投放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地理投放分散程度与其营业利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交易型业务为主的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地域范围分布更广,因而其经营效率较小型商业银行更高。但是,部分以关系型业务为主的小型商业银行的表现却与贷款投放分散程度越高,银行经营绩效越高这一结论相矛盾[4]。所以,各银行在选择经营模式时可以参考流行趋势,但切记不可盲目跟随,而应更加注重多元化经营问题,结合自身需求,合理制定独特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