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染制品是布依族人心中神圣无上的贡品,所以一般人如果能有一件枫香染制品就会以此为豪,掌握了枫香染技艺精髓的杨氏布依族人凭借精湛的枫香染技术而富足,闻名于布依族村落。
枫香染的历史渊源在现存的实物和研究记载中只记载到清朝咸丰庚申年就中断了,于是后人认为枫香染的历史只有两百年左右。所幸当地政府在民间进行抢救、普查工作中时,发现了布依族古歌《温朝典》;根据这首古歌的内容,人们认为布依族枫香染在宋代之前就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之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宋史》四九三卷记载:南宁(今贵州省惠水县)产名马、朱砂和枫液染布;文中提及的枫液染布,就是现在的枫香染。古老的枫香树在枫香染盛行的地区被少数民族人们看做神树,是为祖宗崇拜以及自然崇拜的对象。在极具特色性的布依族祭祀使用的《灵堂画》画布上,枫香树与玉皇大帝、天上众仙官等一同处于至尊的位置。布依族人们认为穿戴枫香树脂制染的纺织品,就可以得到祖先的庇佑。对于枫香染的起源,有一个民间传说:一个炎炎夏日午后,一位少女将织布机放在了庭院中的一颗百年枫香树下并进行织布,烈日下促使古树上的枫香树脂融化成液体,随风滴落在少女刚织成的白布上,少女染色漂洗白布后,刚才枫香油滴落的地方居然出现了漂亮的图案,少女以为这是“天意”而成。枫香染就这么诞生了,并且因此有了“天染”的说法,也是“土布上的青花瓷”。
在过去,枫香染制品是布依族人心中神圣无上的贡品,所以一般人如果能有一件枫香染制品就会以此为豪,掌握了枫香染技艺精髓的杨氏布依族人凭借精湛的枫香染技术而富足,闻名于布依族村落;为了这门技艺的保护以及家族利益的维护,杨氏布依族人定下了 “传男不至女,传内不至外”的规矩,这项技艺由于一直是家族内部传承,因此导致能够学习这门手艺的人局限性强、范围很小,并且就因为这条规定,以至于喜欢这门手艺的并且愿意学习的女子却无法学习,包括很多男子也无法学习,只因为他们不是杨氏内族人。现在大部分过去把枫香染当做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的小岩脚杨家的年轻人们也是要么外出上学要么外出打工以其他方式谋生,只有少数几个愿意坚持制作枫香染。现有的为数很少的会制作枫香染的艺人们也少以此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外都有其他职业以谋生,枫香染的传承人杨鸿昌现在主要工作是一名小学老师,只是作为平日的闲暇爱好在课余时间做一下枫香染。枫香染的制作一直以来都是手工制作出来,不能流水线或机械化的生产,因此工作强度很大,制作周期长,时间以及劳务成本高。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现在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强大,机器工作逐渐代替了手工生产,工作效率的大幅度加快,传统的手工生产慢慢变成一种落后的生产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愿意欣赏着门手工艺制品的让人也日益减少。制作枫香染对制作者的要求是极高的,真正功底深厚的枫香染艺人完全不用画草图,直接用毛笔蘸取枫香树脂与牛油混合制成的枫香油在白布上做图,因此需要艺人有多年的国画功底,长时间累积的经验画出的图才会流畅飘逸,不会断断续续,这可不是短期学习就能学会的。现在快节奏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了解相关技艺,也不愿意为了一件制品苦等,更何况是投身学习了。在前几年的调查中发现当时能熟练制作枫香染的只有五六个人,最年青的也已经四十余岁了。经验老道的艺人们去世后,枫香染濒临失传。
但现在,由于第五代传承人杨鸿昌膝下无子,仅有一个独女,在此情况下,原本一直是家族传承的规矩就被打破了,杨鸿昌开始将对枫香染这门技艺感兴趣,且有天赋很适合做这门手艺的外人收为徒弟,对他们进行真正的关于枫香染的教学,而现如今的枫香染也就因此,又开始开枝散叶般的被人们得知并传播下去了,每个杨氏族人及其徒弟们都在为布依族枫香染的传播做努力,贡献着自己的每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