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产生,经查阅资料可知最早产生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成为高等教育院校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国内高等教育院校不断加强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同时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了有利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们都渐渐对此教学模式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开始关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一创新教学方式,并从各个角度开始深入研究。然而在研究的方向上,主要局限、偏重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或者对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学者,对这一新背景下针对信管专业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详细的研究数量却寥寥无几。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里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项目的实施绩效实证研究”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都没有篇文章。陈平、林家乐的《项目化管理的顶岗实习运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李博、丁海萍的《高职“双主体”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究》,吕一丹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胡玲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效果评价——以GX学院为例》、赵蒙成《校企合作质量:现状、问题与提升策略——基于苏州市的调查》,这些研究大部分上都是从大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只是浮于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过于宽泛而且还是尝试性研究,主要还是通过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来谈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应该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分析、现状分析、策略提升和问题分析,专门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顶岗实习的研究很少;关于针对信管专业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项目实施绩效的研究性论文更是少之又少,本人在学校官网的电子资源里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绩效”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优秀研究性论文,与此密切相关的仅看到一篇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胡玲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效果评价——以GX学院为例》,这篇文章从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角度,以GX学院为例,对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展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产生,经查阅资料可知最早产生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课程学习后出去工作一段时间。因为该模式如同一块肉夹两块面包间,被称为“三明治”教育。1990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与几家大企业合作,培养27名工程专业的学生,创造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即工学交替模式,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另一组去工作,一周后两组相互交换学习(戴红霞,2017)。该模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帮助和显著提高,可以让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因为获得效果显著,该模式受到了普遍欢迎。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国外获得的成效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和引入,我国开始引入该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该模式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到目前为止已经广泛应用于很多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模式,其中顶岗实习措施也开始广泛实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实施基础和前提,要加快推进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活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目标,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提高学生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