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成本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上。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先进的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成本管理数据的有用性。
1、国内外相关文献
成本核算在15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这为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1750年,詹姆斯·多德森进行生产长袜的成本统计时,初步形成发布核算的方法。1911年美国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准成本在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世界上首个较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责任成本会计由会计学家希琴斯(J. A. Higgins)于1952年提出,企业将成本目标分解为下属各级单位的成本目标,分别对责任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以让企业控制到整体成本。目标管理理论由英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 Druker)在1954年提出,就此形成了目标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英国学者西蒙(Sim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战略成本管理,此理论随着《战略成本管理》一书的出版而初步形成。成本管理在波特提出价值链和多成本驱动因素的概念后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波特兰学院学者皮特·特内 (Peter.B.Turney,2004) 发表的专著《The ABC Performance Break through: Cost Technology》对作业会计的中心概念,即作业、成本动因、资源动因和资源库等做出一定解释和探讨,首次把作业成本计算与企业成本管理做了价值链接。库珀和卡普兰在1993年对试点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成本报告进行数据加工和整理,在《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orm
Analysis to Action》中提出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先分析成本动因,再设定作业中心和成本库。
在国内, 焦跃华、袁天荣(2001)提出成本源流管理思想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的融入思想和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的思想。桂良军(2005)指出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两种方法,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的理论基础。潘飞、王悦(2008)等研究了传统成本与现代成本管理结合的理论。李晓东(2008)提出对战略成本方法的整合。梁莱散,熊艳(2010)研究了建立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闰萍(2011)提出把企业全局作为成本管理对象的成本管理方法。李世辉、韩庆兰(2013)构建了知识资源层、知识管理层,知识应用层组成的知识库应用框架,实现了真正的全成员成本管理。毛洪涛、诸波、王甜安(2012)以中铁二局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植根于企业实践的3S理论。李海舰,孙凤娥(2013)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和时间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后,构筑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卢馨,吴俊勇,黄惠(2014)研究了国内企业成本管理的趋势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的问题,有前瞻性地将自己已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拓展到其他环节。潘广伟(2016)指出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时,局限于传统的成本结构假设,忽视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有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导致决策偏离正确的方向,所在,要注重成本粘性对企业的影响。
2、文献评述
近年来,国外关于成本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上。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先进的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成本管理数据的有用性。它可以不断拓展成本管理的功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对我国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管理方法的进一步探索、基于财务视角的控制研究。它还没有系统地结合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概念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理论研究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进展。一步,但实际应用并没有跟上研究的步伐。有一些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和其他行业。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没有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勇,陈建英.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7,(02):66-70.
[2]赵春红.国有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商论,2017,(2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