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环保意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大多数学者对于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研究主要是其是否存在环保意识,或者是设置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差异,而并没有太多的研究调查对象在环保行为上存在的细微差异


近些年来,学者们用年龄作为变量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研究公民的环保意识,范围比较大,而非旅游的环保意识。首先是研究结果得出代际视角下环保意识存在显著差异的,这类研究所占比例比较大。杨方(2007)采用多阶段抽样和随机拦访的方式,经过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得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年纪大或者学历低者环保意识比较薄弱,而在各个年龄段中18-25岁的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最强[2]。蔡科云和孟灿(2015)通过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了以湖北村民为调查对象的人群,结果表明:40岁以下的青壮年及儿童有较高的环保意识,而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环保意识相对薄弱[3]。洪大用(2005)基于2003年全国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状况,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保护意识显示出明显的递减趋势[4]。而彭建和周尚意(2001)则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与其年龄不相关,这是在借助SPSS数理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5]。

从调查对象分类,学者们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和社会群体研究的。对于在校学生,艾美荣和黄继山(2007)调查了中小城市中学师生环保意识,总体来看,大多数师生具备必要的环境知识,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环境意识比较薄弱,而环保行为更是普遍不足,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6]。范天森(2008)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对象分别是教育主管、学校和学生本人[7]。对于社会群体,首先是刘云霞(2013)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职业群体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得出了不同职业群体的沈阳市民的环保知识、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存在显著差异[8]。宋烨等(2009)也对居民环保意识认知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也是存在显著差异[9]。

国外学者Lee等(2005)研究了澳大利亚的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区,经过对比旅游者的环境知识、意识、态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变化提出了建议:类似于生态旅游住宿的这种意识能够一步步地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10]。Wong和Koon-Kwai(2003)通过对北京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中国未来的环境状况多数持消极态度,并且他们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优先次序也存在矛盾[11]。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于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研究主要是其是否存在环保意识,或者是设置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差异,而并没有太多的研究调查对象在环保行为上存在的细微差异,本论文通过设计问卷,详细的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在旅游中的特定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存在哪些差异、又是如何产生这些差异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1999(7):21-23.

[2]杨方.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状况调查[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9(2):37-40.

[3]蔡科云, 孟灿. 农村村民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研究——基于湖北部分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3):67-73.

[4]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5]彭建, 周尚意. 公众环境感知与建立环境意识--以北京市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为例[J]. 人文地理, 2001, 16(3):21-25.

[6] 艾美荣, 黄继山. 中小城市中学师生环保意识调查——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J]. 四川环境, 2007, 26(5):123-126.

[7]范天森, 陈昌春, 赵巧华.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5):16-17.

[8]刘云霞. 不同职业群体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特征分析——以沈阳市居民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13, 39(4):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