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语言生活(3)

2.3个体因素的作用 尽管农民工自身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太理想,但是农民工对普通话还是有着积极的评价。夏历(2012)调查发现,在农民工的理解中,普通话


2.3个体因素的作用

尽管农民工自身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太理想,但是农民工对普通话还是有着积极的评价。夏历(2012)调查发现,在农民工的理解中,普通话说得好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70%以上认为“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60%以上认为“能够增强自信心”;50%以上认为“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给人感觉受教育程度高”。[7]调查结果准确与否尚且不论,但从调查本身来看,大多数农民工都期望能够通过普通话提升自身的语言、交际和经济地位。普通话的优势在对农民工的语言改造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这点可以从上文的论述(2.2社会环境的限制)中得到解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农民工自主动使用普通话的动机不足导致的。根据期望价值理论的主要原则,各种行为的动机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个体对这一任务的期望;二是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8]农民工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期望较低,主要是以改变经济地位为主要动机。

地域方言的影响、社会环境的限制和个体因素的作用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牵制,共同构成了阻碍农民工语言向普通话过渡的中介。在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地域方言和普通话的中间状态长久保持在农民工语言语用中,形成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中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