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在当时是新颖的,对后代也产生不少影响。在现在看来,既有应该批评的落后部分,也有值得赞扬的进步成分。老子思想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在当时是新颖的,对后代也产生不少影响。在现在看来,既有应该批评的落后部分,也有值得赞扬的进步成分。老子思想的主干是道和德。他所谓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永恒的物质,是宇宙的本体和动力。[2]这种物质有它的运动规律,并体现在天地万物中。他所谓的德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本性是从道的孕育中获得的,所以德是道的派生物。这就是老子的本体论。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保持自然,取消人为最高原则,一方面要服从自然规律,一方面要保全人类本性,[3]这就是他的无为主义。老子主张取消已经提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使人类无知无欲,保全婴儿的本性,这就是他的愚民政策和朴民政策。他的政治目的是把已经进步的社会倒退到原始社会,把已经进化的人类倒退到原始人类。老子还提倡简政,反对战争。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精髓,《道德经》中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这就说明了事物之间是一种量和质相互转化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述的认识论,既强调观察事物的客观性,又非常注重理性认识。就是说,人们要竭力使心灵虚寂达到顶点,才能从万物的生长中看出其循环的规律。这就是老子的认识论思想,它以“静观玄览”为基本主张。老子所说的人生观,是以“法自然”为原则,所以人们要做到无私,再次要做到谦退,最后还要做到守柔。这就是老子的“守柔曰强”为基本主张的人生观思想。[5]最后,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为基本主张的社会理想。

道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道德家”,是当时的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哲学思想上信奉“道”;在政治上,主张老子的“无为而治”。其思想在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时受到重用,后来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道家思想渐渐衰落;在魏晋之时,与儒学融合;唐朝时,奉老子为先祖,推崇道家文化;在宋明时期受到排斥,但仍有吸收。

二、老子文化在国内的传承

中国历朝历代都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和研究。例如:先秦到六朝时期,韩非的《解老》和《喻老》,河上公的《老子章句》和《老子道德经》以及王弼的《道德真经注》等;初唐到五代时期,颜师古的《玄言新记名老部》和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真经》等;两宋时期,范应元的《道德经古本集注》和吕祖谦的《音注道德真经》等;明朝时期,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和彭好古的《道德经》等;清代时期,严复的《老子道德经评点》等;以及民国以来,严灵峰的《老子章句新解》和马叙伦的《老子校诂》等。

在思想文化方面,老子的无为、贵身、虚静等思想被之后的道家学者继承和发扬,如关尹、列子、庄子等。后经过稷下学派的传承,渐渐与儒家思想相融,并深刻影响儒家学派。其他学派对老子的无为等思想进行了吸收和转化,兵家学者吸收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以及“不争”等。墨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的“不争”、“合同”、“反战”、“节欲”等。法家的申不害、韩非等学者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把老子所说的“道”视作法,把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看作依法行事,从而援老入法。除此之外,阴阳家、名家、农家等也从不同方面汲取老子的思想,就连后来的中国佛学也以道家文化为重要源头。

在国家治理方面,老子文化在汉朝初期、魏晋以及唐朝备受推崇。虽然自汉武帝时,开始推崇儒家思想,但历代统治者内用黄老,外用儒法。统治者采用老子的治国方略,往往是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之后,用以恢复社会生产、缓和矛盾、促进国泰民安。在对待社会变革这一问题时,老子的“有无相生”和“反者动之道”思想为此提供了方法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