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

三、老子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老子文化传播到了世界五个大洲上,深受外国人的青睐,引起外国人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些西方学者曾说过,老子是国际性的


三、老子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老子文化传播到了世界五个大洲上,深受外国人的青睐,引起外国人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些西方学者曾说过,老子是国际性的,而研究老子文化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自20世纪以来,在欧美,亚洲等地区,《道德经》被大量翻译和出版,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几乎人手一册,纷纷开始学习和研究老子文化,出现了一股学习老子文化的热潮。[6]

(一)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

老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西渐”时期和“西送”时期。[7]

1、“西渐”时期

“中学西渐”在历史上有“三次高潮”。在这三次高潮中,老子文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彰显出自身的特点,但传播的主体都是海外人士,虽然第二阶段有中国人的加入,但是人数有限,并且缺乏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意识。

老子文化的首次传播是在中学西渐的第一次高潮中出现的,它只是作为儒学的陪衬。因为在18世纪中期,第一部完整地《道德经》西文译本才出现,并且当时老子是作为负面人物宣传的,与占卜、咒语等连接在一起。老子文化的传播是在中学西渐的第二次高潮中发展的,尽管在这一时期有梁启超等知识份子的宣传,但还是以西方人为主体。这一时期,《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还有一些人对《道德经》持有成见,例如英国的巴尔弗等,还有一些翻译者认为老子的思想等同于西方的神学等。西渐的第三个时期是在二战以后,也是老子文化传播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老子文化开始出现变化:首先,西方的翻译开始寻找《道德经》在中国文化的本意,并且在翻译时添加老子文化在中国的整体介绍。其次,开始对《道德经》的思想核心在范围和深度上进行延伸,例如对“道”、“德”和“无为”的理解。并且开始将老子思想作为新的宗教思想,而不是用基督教去解释。还将老子文化和西方的当代热点相结合。[8]

2、“西送”时期

所谓“送”就是为翻译、传播与输出。“西送”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的传播与翻译。在近十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很多文化“西送”的政策,有“文化产业化”、“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措施。

老子文化的“西送”现状并不乐观。第一,发挥大作用的仍是国外学者,在中国国内的《道德经》译本只有英文的版本,并且仅七家出版机构,刊印了英文的《道德经》译本。甚至宣传老子文化的网站也仅7个,并且都是中文版。第二,没有形成规模的、系统的传播团队。国内的出版界对于老子文化的宣传,还处在一种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还有,老子思想的探索虽然有了突破,但是仍难以深入而有力的对现实存在指导作用。第三,在传播载体上,报刊与广播仍是主体,新兴的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等的作用很少。截止目前,国内老子学院在互联网上仅2家,关于道家和老子文化的论坛也仅二十左右,而且自主建立“西送”模式的极少。第四,国内对于老子文化向外传播效果的分析很少。[9]

即便有这样糟糕的现状,但人们已经认识到利用新媒体的重要性,海内外对老子文化的探究也日益汇集起来。在2009年,河南中南部的鹿邑县作为老子文化的故乡,开始准备建立老子学院,其中包括武术、养生、宗教、绘画等。建立老子学院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基地。通过以上信息能得出,老子文化在“西送”上的规模构建已经提上了议程。“中学西送”中,首当其冲的是儒学,但是孔子学院在英美等国家的建立十分困难。因为儒家主张的入世与美国的“全球化”是冲突的。老子文化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这种冲突,由于《道德经》中的大部分内涵,非但没有涉及到美国资本主义的软肋,还能看作是拯救其经济文化的特效药。因为老子文化不光在个体层面上,引导着人怎样去达到自身心理与生理的协调,还引导着与社会和自然构建融洽的氛围。并且,在超越个人层面上,形成了自然主义哲学。既然有优势就会有劣势。其劣势主要体现在老子思想中的“小国寡民”带来的消极影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张“开倒车”,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