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陶《咏贫士》与陶诗原作之比较(4)

三、苏轼《和陶咏贫士》与陶诗原作语言风格之异同 《和陶咏贫士》与《咏贫士》在语言风格上也有很多异同之处。正如刘熙载说的:“陶诗醇厚,东坡


三、苏轼《和陶咏贫士》与陶诗原作语言风格之异同

《和陶咏贫士》与《咏贫士》在语言风格上也有很多异同之处。正如刘熙载说的:“陶诗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如宫商之奏各自为宫,其美正复不相掩也”。[4]

“余尝评陶公诗,化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着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5]这是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说的,见地中肯准确。陶渊明的语言风格突出在“淡”,有雅淡、平淡、古淡,各种淡都以自然见著,但是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平淡中见奇警,朴素中含绮丽是诗的魅力所在,就如苏轼评陶诗指出的那样:“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6]而如《咏贫士》第一首前八句写日常景、物,所用的语言平淡无奇,但是其寓意内涵却是很丰富的。诗的最后四句“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诗人在这里慷慨言志,言浅情深,辞简意繁,说的“何所悲”,实际深于悲啊。又如《咏贫士》的第五首寓理于情,写的说的虽是贫士,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感情。此首诗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说的:“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不可朽。”[7]其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不修雕饰,却又令人深思。苏轼晚年的风格越来越趋向于陶渊明的平淡,正如他所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8]然而,苏轼追求平淡之作的典范就是《和陶诗》,里面用最自然简单质朴的字眼来抒发诗人或是复杂丰富,或是旷达恬淡的的感情。《和陶咏贫士》中“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直抒胸臆,自然大方,但又不失其志向。又如“谁谓渊明贫,尚有一素琴。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来说陶渊明的不贫,但其背后隐藏着苏轼对贫的思考和理解。

然而,《和陶咏贫士》和《咏贫士》因为苏轼所体现出的旷达胸怀使得两者的风格又有所不同。纪昀对两者的评价是:“极平淡而有深味,神似陶公。”[9]其实,苏轼在和陶中已经把自己的风格融入诗当中了,“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就从一个“适”字足以说明苏轼的思想和风格了,在平淡中透露着苏轼的旷达,外淡而内美,其诗的创作是陶苏风格的融合。这是“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10]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