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地西藏班学习学习态度的研究并不多,这些关于学习态度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大众化群体研究,并没有人去对更加深入的全面的对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具体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大量的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因素影响学习态度,寻找到影响学习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有助于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 Diener Ed(2009)认为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十分普遍[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何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Duffy G (2005)从态度、兴趣和动机的角度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该理论假设,人类是一种积极的生物,生来就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趋向[3]。通过实验总结出了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competence)和关系需要(relatedness)在该理论中,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最为重要。个体在某个活动上的自我决定程度高时,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感到能主宰自己的活动,此时他参加这个活动的内部动机就很高。ckeachie(2004)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必须创造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条件等,学会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才能调动学习兴趣,从内而外的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4]。
布鲁姆(2001)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他认为当一个老师对学生关注度太少,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忽视,从而不利于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5]。因此应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西方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情绪也对学习态度产生影响,加德纳(2003)认为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有学习热情,就肯定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6]。Elliott A J(2006)认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他们对学习的目的和认知有关,如果一个人对学习的价值认识越全面,越深刻,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7]。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学生学习态度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主要侧重于当前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学习态度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改善学习态度的对策。
在关于当前学生学习态度方面,张晓锋(2013)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态度不良[9]。但是我国研究者关于内地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较少,只有王晓英(2015)通过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了内地内地西藏班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内地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狭窄、学习兴趣有所减弱[10]。
在关于影响当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方面许多研究者对策进行了研究。蒋杜君(201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老师亲和力,如果一个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就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12]。王龙静(2013)认为个别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太好,过分强调名次,老师的鄙视,对落后生的关心不够等等。影响学生学态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要有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如果没有动力和毅力,很难走得快走得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