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隐性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包括智能工农业、智能物流与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等。可见,物联网技术已经渐趋成熟,但是在教育领域


隐性教育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初是寓于隐性课程之中的,即隐性课程的的概念先于隐性 教育的。在翻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后,整理得到以下这一关于国外隐性课程概念发展简史。

表 1 国外隐性课程概念发展简史表

阶段 时间 国外事件及人物

准备 阶段20 世纪 60年代前 杜威提出“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 的学习 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 情感、态度 克伯屈提出“附学习”,附学习则是指较概括的 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的学习

1968 年 杰克逊于《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 课程”这一概念

1968 年 德雷本将其称为“隐含课程”

1971 年 希克斯将其称为“内涵课程”

研究 阶段 1976 年 马丁将其称为“无声课程”

1977 年 凯莉将其称为“潜在课程”

1983 年 吉诺和玻佩尔将其称为“无字课程”

1984 年 科恩布莱斯将其称为“为学课程”

1985 年 艾斯纳将其称为“无形课程”

由以上表可知,国外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也只有 50 多年的历史,并

且对于隐形课程的理解都各执一词,并没有出现广泛地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概念,对于这 一领域的研究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我们再回顾国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历史。以下主要通过 CNKI 的可视化功能对隐性 教育发展史做一定分析。

图 1 国内隐性课程研究历史趋势图

由上图 1 可得,国内对于隐性教育研究大约始于 1988 年,并且直到 20 世纪末,这一领域都未收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在 21 世纪初,特别是 2003 年开始,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最近几年这一领域的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都保持较高的热度。可见,国内教育家 越发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隐性教育相对地正是关系到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

图 2 中国知网隐性教育相关关键词共现矩阵图

图 2 为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分析,分析可得隐性教育领域的研究都把视角放在大学生这 一对象群体,同时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其实一定程度上违反了隐性教育的 本质特征或规律。学校的隐性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门学科课程当中,或者说应该存在于学 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处,包括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校园环境。

1.2.2 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表 2 国外物联网技术发展简史表

阶段 时间 人物及事件

1926 年 发明家 Nikola Tesla 在一采访中说到:“当无线电被 完美应用之后,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超大的脑 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口袋中的设备和其进行对话”。

萌芽 阶段 1969 年 作家 Philip K.Dick 在科幻小说 Ubik 中描述了智能 家庭的概念。

20 世纪 80

年代 卡内基梅隆的计算机系学生创造了第一台物联网可 乐贩售机。

1995 年 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一书提及实现物与物之间 或者人与物之间的交流这一设想

准备 阶段 1999 年 MIT Auto-ID 中心的 Ashton 教授首先提出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

1999 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发展 阶段 2005 年 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 “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2008 年 IBM 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将“智慧” 理念与物联网相结合。

2009 年,温家宝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物联网”概念在国内迅速升温。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