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工作压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历史及全面的研究资源的配置,研究对象集中在一些高压人群身上,例如医生、教师等。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员工的工作压力研究开始的比较早,比之我国,相对成熟些。

(1)19世纪60年代以前,最具代表性的被称之为工作压力的传统理论,将压力眼划分为为组织内因、组织外因和个性特征三个部分。

(2)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工作压力的管理理论有所欠缺,遂提出交互理论模型,从环境要求和个体的交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工作压力。

(3)Quick在1984年提出反应说理论模型,开始从个体的精神和心理层面进行研究[6]。

(4)1997年Robbins创建了压力模型,本世纪,已发展比较成熟。后有Williams等人在此模型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作压力的四元模型。

2、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的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历史及全面的研究资源的配置,研究对象集中在一些高压人群身上,例如医生、教师等,涉及范围较窄,但是也是有所发展和收获[7]。

(1)1999年马剑虹提出角色认知量表,在分析了众多人员压力的具体情况后提出了相应建议:职位责任设置要合理,科学的人员晋升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目标安排,高效的沟通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针对员工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员工进行比较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培训也能提高员工的抗压能力。最后,设计良好的管理制度让员工参与组织的管理,这样能够激发员工的自主性,让组织的运行更高效。

(2)谢东梅、谢晓菲在结合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了压力暴露培训模式(SET),从认知重构开始重新让员工认识压力,同时运用一些缓解压力的技能,在不断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

(3)勒娟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组织、个体等几方面入手,详尽的分析了员工工作压力的源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方面的压力对抗策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