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依然不乏学者得出汇率与股票价格“无显著关系”的结论。Frank, Young(1972)作为第一位对股价与汇率的关系进行探究的学者,对于所采用的六种不
除此以外,依然不乏学者得出汇率与股票价格“无显著关系”的结论。Frank, Young(1972)作为第一位对股价与汇率的关系进行探究的学者,对于所采用的六种不同的汇率与股价关系数据只使用简单的回归与相关性分析方法,最终结论主张二者关系不显著。Abdulnasser和Edurado(2005)以1997年全年数据研究东亚金融风暴对于东南亚四国的汇率及股价影响效应,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认为,危机进行阶段中该四国的外汇与股票市场之间关联度为零。类似的还有Pan等(2007)利用东亚七国数据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状况
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人民币汇率的两次改革之前,我国实施的汇率制度长期与美元挂钩,市场化与灵活性极低,受到货币当局的严格把控,且股票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因此研究汇率与股价关联性并无现实意义,关于相关性的研究课题在学术界的研究长期处于近乎空白状态。正如陈然方(1999)所提出的看法,我国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关联度极低,这一现象归咎于当时扭曲的股价形成机制与不成熟的汇率制度。但随着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的重大政策变动后,金融市场化层层深入,国内学界逐渐涌现大量优秀作品探讨中国国情下的汇率股价问题,与国外研究相似,大多着眼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兼而有之。
从2005年往后,国内学术界开始出现把股权分置改革与2005年7月21日实施的汇率改革作为时间分界的文献研究。刘维奇,董晨昱(2008)以2005年汇率改革划分时间区间,经过实证探究得出结论:未改革阶段中汇率与上证综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但协整关系并不显著;而在改革后,上证综合指数与美元汇率体现为显著负相关与协整关系并存,短期内汇率对股指单向有明显波动效应。罗蓬艳(2008)将时间轴加上股权分置改革与汇改两道限定成为三段采用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整个研究区间均有由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单向相关关系,但只有汇率改革后的时间段内短期汇率上涨导致资本瞬间流入,展现为短期的正向动态关联,但长远看并不存在平衡关联。李泽广,高明生(2007)只关注研究汇改后两年内的中国市场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证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持续双向作用。在此期间尤其创新的是,张兵、封思贤、李心丹和汪慧建(2008)率先尝试划分股票市场的不同行业,分别研究汇率对其效应影响,实施稳健性分析对各个模块如金融、房地产、有色金属等的数据资料,结论表明:时间跨度较远时汇率对股票价格有单向作用,时间跨度较短时两者相互作用。
汇改后的三年过去,全球经济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挫,中国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外汇市场利率市场股票市场皆经历重大变故。由此,国内金融界内再次掀起探讨二者关系变化的热潮。张祖国和罗文波(2009)研究了在此经济冰冻期间股票收益率与外汇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作者主张,长远观察,两大变量表现出负面效应作用。宋琴(2010)则关注于突发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对中日汇率与股价关联度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由突发事件引起汇率,建立ARCH模型后发现,经济萧条之前二者有显著关联,同时易被不对称信息影响造成长期波动;而在危机后,股票价格与汇率之间无关联,此期间多种风险问题展露无遗,从而抵消外汇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部分冲击,投资者风险由此降低。刘莉和万解秋(2011)独创性的采用阈值误差修正模型及滚动时间窗口技术分析此次全球次贷危机前后股价与汇率关系的差异,在时间标杆之前,两个变量无明显协整关系;而发生危机后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价格变动表现出长期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外汇对于股票的效应相对更加明显。与此结论截然相反的是贺文龙(2013)的观点,作者设置了只关注2005 年7 月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数据这一限定,用金融危机划分出两个时间阶段,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一系列方法后结果表明:次贷危机前,中国外汇与股票市场价格显示出良好的协整关系,但在第二阶段时二者的关联度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