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 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类型趋向多元化 流动人口之所以从经济水平偏低的区域流入经济发达区域,是为了从事更好的工作,获
二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 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类型趋向多元化
流动人口之所以从经济水平偏低的区域流入经济发达区域,是为了从事更好的工作,获取更多的薪酬,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如果流动人口在异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当他们缺少亲人的关怀和帮助时,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一些人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犯罪类型方面来讲,侵财犯罪是流动人口最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类型包括抢夺财物、抢劫财产、盗窃财产等,流动人口在实施该类犯罪时,如果被侵害人顽强抵抗或及时发现犯罪行为,犯罪者就有可能故意侵害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或致受害人于死地。最近几年,流动人口的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其犯罪行为已经涉及到贩卖枪支、贩卖毒品等领域,这些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 犯罪者存在“双低”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工作和生活,这些流动人口不仅包括老一辈农民工,还包括许多年轻群体。目前在流动人口中,年轻群体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年轻群体实施的犯罪行为也在大幅度上升,这使流动人口的犯罪行为形成了新特点,即犯罪者学历偏低、年龄偏低,“双低”特点的出现与年轻流动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一辈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务工时会携带一部分年轻群体,这部分群体大都是农民工的子女、亲友或邻人。年轻群体在城市中无法获得和同龄人一样的教育资源,他们过早的进入社会,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年轻流动群体产生了攀比、虚荣的心理,虽然一些年轻群体在幼年便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但受到户籍制度、地缘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无法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大多数年轻群体都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由于城市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例如物质攀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不良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一些年轻群体为获得更多财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抢劫、偷盗是许多年轻群体主要实施的犯罪类型。一些年轻群体学历偏低,他们接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较少,来自农村地区的部分年轻人早早进入城市务工,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掌握的专业技能少、获得的薪酬较低,由于许多年轻人缺少法律知识,其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容易在城市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迷失自我,进而做出有悖法律的举动和行为。
(三) 犯罪形式团体化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熟人社会特征,流动人口在异乡遇到老乡或亲人后会显得异常亲切,许多流动人口之所以会从农村地区进入到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投亲靠友。当农村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后,越来越多的老乡也会在他们的带动下进入城市,这部分流动人口的乡土情结较浓厚,这种情节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某个流动个体产生犯罪动机或犯罪意识,那么也有可能带动其老乡一同犯罪。群体犯罪的动机有很多,例如维护小团体利益、考虑到老乡团体的尊严、为争夺更多物质财富等。地域性是团伙作案的一个主要特征,多名犯罪分子往往来自同一个村子,他们有着相似的犯罪心理和动机,经常组团实施犯罪行为。
(四) 流窜性趋势突出
流窜性是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流窜性和流窜犯罪并不是统一的,流窜犯罪和流动人口犯罪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二者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但是大部分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都带有流窜性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交通水平大幅度提升,便利的交通网络为犯罪分子实施流窜犯罪创造了有利条件。与非流动性犯罪相比,查获流动犯罪的难度较大,该类犯罪群体的构成极为复杂,犯罪者可能是专职犯罪者,他们主要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获取财物、维持生计;也可能是一些刚出狱的群体,他们为了报复社会或他人进而实施特定犯罪;还有可能是一些刑事惯犯,他们被各处通缉,常年逃窜在外,这些犯罪分子为逃避法律制裁,获取不法收益,到处频繁流动作案。为便于潜逃,这类犯罪分子经常选择交通便捷的区域作案。